目 历史研究(上卷) 历史研究(下卷) 人类与大地母亲 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 文明经受考验 变革与习俗:我们时代面临的挑战 从东方到西方:汤因比环球游记 录 目录 第一部导论 第一章历史研究的单位 第二章诸文明的比较研究 第三章各个社会的可比性 第二部文明的起源 第四章问题的提出以及为何无法解决 第五章挑战与迎战 第六章抵抗逆境的美德 第七章环境的挑战 第八章“中庸之道” 第三部文明的成长 第九章停滞的文明 第十章文明成长的本质 第十一章成长的分析 第十二章成长过程的差异 第四部文明的衰落 第十三章问题的性质 第十四章决定论者的解决方案 第十五章 对环境控制力的丧失 第十六章 自决的失败 第五部 文明的解体 第十七章解体的性质 第十八章社会机体的分裂 第十九章灵魂的分裂 第二十章解体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第二十一章解体的节律 第二十二章解体的趋同 编者说明和表格 论点摘要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文库 历史研究 上卷 [英]阿诺德·汤因比著 D·C·萨默维尔编 (本卷是第一至第五部的节略本)第一部导论 作者序 萨默维尔先生在下文里的说明中,解释了他为拙作前卷编写这个节略本的来龙去 脉。我在获悉此事之前,曾受到不少询问,尤其是来自美国的询问,问及在我出版 其余各卷之前——由于战争的缘故,目前这一工作不可避免地推迟了,这大大出乎 人们的意料——是否有可能先出一个业已出版的几卷的节略本。我虽然感受到这种 要求的分量,但却对此无能为力(原因是我正全力以赴战时的工作),直到萨默维尔先 生来信说他已经编就了一个节略本,这个问题才以最适当的方式得到了解决。萨默 维尔先生将他的手稿寄给我时,原著的第四至第六卷已面世四年有余,第一至第三 卷则出版了九年多。我觉得对一位作者而言,作品的发表始终具有这样一种效果, 就是将作者在写作时作为其生命一部分的作品转化为他的身外之物。比如在我的这 本书和我本人之间,间隔着1939至1945年的那场战争,其间伴随着我个人境遇和工 作上的变动(第四至六卷是在大战爆发前41天出版的)。因此当我翻阅萨默维尔先生的 节略本手稿时,尽管他很高明地保存了我的原文,但我几乎就像是在读一本出自他 人之手的新书。由于萨默维尔先生的善意默许,我在阅读的时候,已对书里的文字 做了纯属我个人的改动。但我并没有把这个节略本同我的原著逐行加以比较,也没 有把萨默维尔先生删去的任何一个段落重新放回原处,因为我认为(也是这样做的)作 者本人未必是对自己作品内容进行取舍的最适当的判断者。 一部高明的节略本的编者会对作者提供非常宝贵的服务,而这种服务是作者自己力 所不能及的。熟悉我的原著的本书读者肯定会同意我的看法,即萨默维尔先生的文 字功夫的确炉火纯青。他设法保留了原著的论述,基本使用的是原著的文字,同时 又将六卷缩成了一卷。倘若由我来做这项工作,我怀疑我能否做到这个程度。 虽然萨默维尔先生在编写这个节略本时,尽可能考虑到减少作者的负担,但我在着 手审阅它以来,还是用了两年的时间。有那么几周或几个月期间,我虽然把稿子带 在身边却只字未动,这种拖延系因战时工作的紧迫性。但这部著作尚未写完的那部 分的笔记倒是完好无损,安然无恙地收存于纽约对外关系委员会(我在慕尼黑的那个 星期里,将它们寄给该委员会的执行秘书马洛里先生,他热诚地帮我保管)。只要人 一息尚存,就有希望完成自己的工作。我还有一个应该感谢萨默维尔先生的重要理 由,就是校阅他为已出版各卷所作的节略本,有助于我重新开始思考我还要写的内 容。 本书同我的原著一样,将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V·M·波尔忒小姐为本书编制索 引,原著的读者已得益于她的工作,因为第一至第三卷和第四至第六卷的两个索引 便出自她手。这亦是令我高兴的事。 阿诺德·汤因比 1946年 节录本编者的说明 汤因比先生的《历史研究》一书,围绕人们称之为文明的社会类型首次出现以 来人类历史经验的性质与范式问题,展开了一以贯之的论述。这种论述在史料的属 性所允许的范围内,从当代历史家们所知晓的人类历史的各个方面广泛抽取例证, 并在每个阶段上予以“证明”。在这些举例说明中,有一些非常详尽的论述。由于 《历史研究》一书的这种特性,节略本编者的任务一般而言就很简单了,即原封不 动地保留这些论证,只是对陈述加以简化,对例证的数量做某种程度的压缩,对说 明的细节进行较多的删节。 我认为这个节略本对汤因比先生在已出版的那部未完成著作的前六卷中提出的 历史哲学做了充分说明。倘若本书没有做到这一点,汤因比先生显然不会同意它的 出版。但如果有人以为它是原著的无可挑剔的替代品,我会感到非常遗憾。对于“商 业目的”而言,这个节略本也许是个恰如其分的替代之物;但对于愉悦而言,它就无 疑不是什么替代了,因为原著的迷人之处主要在于书中大量挥洒自如的举证说明 上。人们会觉得只有这样一部鸿篇巨制才在审美意义上堪与它的宏大题目相提并 论。我已在极大程度上利用了原作的段落和句子,所以我并不担心这个节略本会单 调乏味,但我也同样确信原著更加出神入化。 我编写这个节略本是为了自娱自乐,汤因比先生并不知道此事,我也没有任何 出版它的念头。我觉得这是打发时光的一种适宜的方法。只是在编就它之后,我才 告诉汤因比先生,并且将书稿交付于他,由他随时随意加以处理。这个节略本的缘 起便是如此,我自己在其中也偶尔加了点原著所没有的、属于我个人的解说。毕竟 俗话说:“ 你不应给那头为主人脱谷而踩踏的牛戴上口套。”我添加的这类“私货”为 数很少,微不足道。由于我的整个手稿都经过汤因比先生的悉心审校,我的“私 货”同其他部分一样得到了他的首肯,因此也就无需在书中标明它们,也无需通过给 文本加注的形式来简要说明它们了。我之所以提到这一点,仅仅是因为一个仔细的 读者在对本书与原著加以比较时会发现它们,他也许会感到这个缩编的“游戏”没有 遵循最严格的规则。本书也有一两处地方的字句由汤因比先生和我做了些改动,因 为自从原著问世以来,发生了一些新的事件。但总的来说,尽管该书的前三卷出版 于1933年、其余几卷出版于1939年,所需更改的地方却如此之少,这一点着实令人 惊异。 作为本书附录的“论点摘要”实际上是节略本的节略本。读这样的一种“本体” 恐 怕极难消化,但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把它作为参考还是有用的。其实这是一种“目 录”,之所以没有将它放在书的开头,唯一的理由是放在前面未免篇幅太大而不好 看。 对于希望查阅原著的本书读者,下面的提示会有所助益: 第1—79页(中译本为第3—84页)是原著第一卷的节略 第80—163页(中译本为第85—157页)是原著第二卷的节略 第164—243页(中译本为第161—242页)是原著第三卷的节略 第244—359页(中译本为第245—359页)是原著第四卷的节略 第360—494页(中译本为第363—486页)是原著第五卷的节略 第495—558页(中译本为第487—550页)是原著第六卷的节略 D·C·萨默维尔 第一部导论 第一章历史研究的单位 历史家通常只是说明而非纠正他们在其中生活与工作着的那个社会的思想。在 最近几个世纪,尤其是在近几代人的时间里,由于致力于自给自足的民族主权国家 的发展,使得历史家们把民族国家挑选出来,作为历史研究的一般范围。但并没有 哪一个欧洲的单一民族或民族国家显示出它拥有一种可以自身得到说明的历史。倘 若有一个这样的国家的话,恐怕这个国家就是大不列颠了。事实上,如果我们发现 大不列颠(或者说早期的英格兰)自身也不能构成一个可以得到解释的历史研究范围, 我们便有把握地推论,其他现代欧洲民族国家都不适合这个条件。 那么英国的历史能否单从其自身得到解释呢?我们能否将英国的内部史与它的 外部关系割裂开来呢?如果我们可以这样做的话,我们是否觉得那些被撇开的外部 关系仅处于次要地位呢?在对此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是否会发现外部对英国的影 响较之英国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要小得多呢?如果对所有这些问题的答复都是肯 定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得出合理的结论:虽然理解其他国家的历史不能不参考英国 史,但理解英国史却或多或少地可以不必参考世界其他国家的历史。要解答这些问 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反思一下英国史的过程,以及对它的主要章节作一番回顾。我 们可以按照相反的顺序将这些章节排列如下: 1. 工业经济的建立(始于18世纪最后25年) 2. 责任代议制政府的建立(始于17世纪最后25年) 3. 海外扩张(始于1650—1675年间,初起于海盗劫掠,逐渐发展为世界范围内 的对外贸易,获得热带地区的属地,在海外温带国家中建立新的英语社区) 4. 宗教改革(始于1625—1650年间) 5. 文艺复兴,包括政治、经济以及艺术、思想文化方面的运动(始于15世纪最 后25年) 6. 封建化的完成(始于11世纪) 7. 英格兰人从所谓“英雄时代”的宗教信仰皈依西方的基督教(始于6世纪末叶) 历史研究第一部导论这份由近至远、覆盖了英国历史一般进程的概略,显示出 我们越往前追溯,我们所能找到的有关自给自足或与世隔绝的证据就越少。宗教的 改变,实在是英国史上一切事务的开端,与自给自足或与世隔绝的说法截然对立。 它是这样一种举动:一系列孤立的蛮族社会,为了一个新的西方社会的共同福祉而 融合成了一体。至于封建制,维诺格拉多夫已有过出色的证明:封建制的种子在诺 曼人征服之前,就已经在英国的土壤里发芽了。但尽管如此,它的萌发还是受到了 外部因素——丹麦人入侵的推动。这些入侵是斯堪的纳维亚人大迁徙的组成部分, 迁徙浪潮也同时促进了法国封建制的成长,而诺曼人的征服无疑使之迅速成熟。至 于文艺复兴,无论在文化方面还是在政治方面,人们普遍认为是来自意大利北部的 一种生活气息。假如在意大利北部,在大约两个世纪期间,即1275—1475年之间, 没有培植出人文主义、绝对主义和权力制衡的思想雏形,如同在温床上没有培植出 幼苗的话,那么它们绝不可能在大约1475年以后被移植到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地方。 宗教改革也不是英格兰特有的现象,而是西北欧要求摆脱南方的一场普遍的解放运 动,因为南部西地中海地区的人们仍盯着那个已经死亡与过时的世界不放。在宗教 改革中,英国并未采取主动,它甚至未参与大西洋沿岸欧洲诸国为争取获得海外新 大陆的“奖赏”而进行的竞争。 比较而言,它是作为后来者,在同先于它在场的那些 列强们进行了一系列斗争之后,才赢得那份“奖赏”的。 我们还需考虑两个最近的篇章:议会制与工业体制的形成。一般认为,这两种 制度是先在英国土生土长出来,然后才从英格兰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的。但是有些 权威却完全不支持这一观点。阿克顿勋爵 阿克顿勋爵(Lord Acton,全名John Emerich Edward DalbergActon, 1st Baron Ac
汤因比著作集(套装全7册)含《历史研究(上、下)》《人类与大地母亲:一部叙事体世界历史》《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文明经受考验》《习俗与变革:我们时代的挑战》《从东方到西方:环球游记》
历史 >
世界史 >
世界史 >
文档预览
2556 页
1 下载
92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本文档由 user 于 2021-04-05 09:22:12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