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你的世界:建筑如何塑造我们的情感、认知和 幸福 Welcome to Your World:How the Built Environment Shapes Our Lives (美)莎拉·威廉姆斯·戈德哈根 著 丁丹 张莹冰 译 ISBN:978-7-111-61932-1 本书纸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电子版由华章分社(北京华 章图文信息有限公司,北京奥维博世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在中华人民共 和国境内(不包括中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中国台湾地区)制作与 发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客服热线:+ 86-10-68995265 客服信箱:service@bbbvip.com 官方网址:www.hzmedia.com.cn 新浪微博 @华章数媒 目录 欢迎词 推荐序一 在建筑中看见自己和世界 推荐序二 阅读身边的环境 前言 引言:下一次环境革命 第1章 可悲的安身之地 四种可悲之地 赤贫的建成环境 令人堪忧的基础设施 城市与近郊:一样的单调 决策者:房地产开发商与建筑师 掀起一场环境认知的革命 第2章 盲视:体验建成环境 认知新范式:我们如何体验建成环境 无意识认知:去街角买牛奶 启动物和空间导航:创造轻松的空间体验 理解环境的两种方式:直接反应和隐喻图式 设计的体验和实际的体验:柏林大屠杀纪念碑群 环境与记忆:建成环境塑造了我们 第3章 认知的身体基础 具身心理 身体感知世界 身体被激活:芝加哥的云门 多感官体验:安特卫普溪流博物馆 感知神灵的存在:亚眠大教堂的感觉交响曲 第4章 身体偏爱自然环境 人需要自然 自然从光开始 与自然相连:萨克生物研究学院 建筑材料与心理反应 激发想象:来自设计的邀请 融合自然与文化:芬兰国家养老金协会大楼 建筑与自然相嵌:米兰的垂直森林 第5章 人嵌入社会世界 城市 社会世界是人的活动背景 为什么家是最好的避风港 活动背景助推行为 教学活动背景中的行为: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 建成环境塑造了社会关系 第6章 为人而设计 有序模式 模式化复杂性 在建成环境中融入变化 赋予建筑性格 原则与自由:苏格兰议会综合体 第7章 领悟:丰富环境,改善人生 人的能力仰赖好的设计 丰富环境可提升人类能力 丰富环境可促进有意识认知,有意识认知可增强自主感 向前看,往前走 图片索引 致谢和照片说明 图片出处 注释 我栖居于无限可能之中 一座比散文更精致的房屋 窗户不计其数 而门则更胜 艾米莉·狄金森 (Emily Dickinson) 欢迎词 为什么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反而更加重视对传统建筑的保 护?因为建筑艺术凝聚着人类文明与精神的根基。 人的认知与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各种精神的创造都会在人们赖以 生活的建筑中充分体现。穷有穷的活法,富有富的文明,社会的进步正 是伴随着这种条件的反射在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 这本书会打开你心灵的窗户,让你看到优美的建筑环境给人类社会 带来的变化!让你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任志强 北京市华远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第五任会 长 有一位朋友曾开玩笑道:“如果你身处垃圾之中,你也会认为自己 是垃圾。”他的话在强调环境的重要性,同时也暗示当今的环境中缺乏 设计感。 我曾经纠结过“什么是好的设计”这个问题,但我后来发现,这并 非是用专业能解决的问题,还来源于设计的使用者和承受者的认知,也 就是所谓的以人为本。 虽然这是一本建筑领域的书籍,集合了心理学、美学、设计、艺术 的语言和思想,全书都围绕着建成环境立意和阐述,但我们依然可以读 出哲学的味道、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未来。 毛大庆︱优客工厂创始人 这本著述非常精彩。亚朵创业时面对的市场已有“既定格局”,而 我们必须打破它。大多数时候,当我们接手一幢物业时,所面对的也 是“建成环境”,而我们要改造它,让它能够向用户展露微笑。书中阐 释了人与环境精妙而影响深远的互动关系,和以人为中心、以体验为导 向的设计理念,这与亚朵的主张不谋而合,也为我们带来了很多灵感。 王海军(耶律胤)︱亚朵创始人&CEO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又深刻的。在我们早前针对年轻办公 族群做过的一次研究中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欢迎来到你的世界》这 本书又给了我很多新的启发,小到如何打造一个能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和 创造力的工作场所,大到激活城市商业地产的新思路,相信看过这本书 的人都必定有所收获。 万柳朔︱无界空间、inDeco创始人兼CEO 在当代,人们越来越重视人居环境,尤其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中,人 们对居住的需求也慢慢开始从数量向质量转变,不只满足于功能性的建 造,也追求体验式的生活环境。作为建筑师,我们更有必要深入研究体 验式设计对未来生活的影响,以及对作为使用者的人们产生的影响。 本书作者全面客观地论述了建成环境的现状和问题,举例分析相关 的实际项目,指出社会各界均有提升的空间,尤其是设计给人带来的无 意识感知体验如何隐性地塑造人们的生活这方面。 这本书的研究非常有指导意义,它呼吁大家协同创造更好的建成环 境、更好的生活。 青山周平︱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我把这本书作为我们公司设计师的必读书。一般的设计方法书籍的 内容,往往源自设计师多年的积累和体悟,最终形成的经验方法。而戈 德哈根另辟蹊径,把设计原则建立在了最新的认知心理学成果“具身认 知”之上,重新构建了设计的意义,由此引发了我们对设计与自我精神 世界、社会关系和客观世界的重新认识。我认为,这种科学与艺术结合 的认识,是每个设计师都应该拥有的。 成甲︱文化旅游设计公司“京都风景”联合创始人、《好好学习》作者 这是一本有情怀的著作,作者不仅关注建筑的人造环境,同时在感 知的两个层面去研判我们的适宜性,而心灵、身体的反应被置于所有分 析的中心位置。 这是一本跨度广泛的著作,从宏观的鸟瞰到街角的细节,俯仰自 如,作者以城市、近郊、网格、图式等多维度、多视角调动着读者的感 官。 这是一本具有灵性的著作,不单单聚焦于建筑学及人文延展,还涉 及自然、神灵、活动和天数的情境体验,触及细腻的精神反馈。 据说,人类的基因与远古时代相比并无太大的改变,但是人类创造 的建筑与城市环境已经变得如此丰富和千姿百态,经常会冲撞我们的心 神。读一下这本书,思考一下我们的生存环境,也许是有助于回归自我 世界的方式之一。 朱晓东︱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二所所长 要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可能没有比找到重新阅读和定义身边的生 活空间更加重要的事情了。那么,到底什么样的生活环境才是高品质的 呢?最好的办法是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环境能够给人的身体带来什么 样的惊喜、想象、愉悦、思绪或疑问,决定了环境的品质,那些能让人 捕捉到个人情绪的瞬间,定义了空间的意义,我们生存的环境因此对人 的生命而言具有独特的价值。 我不希望只有专业人士阅读这本书,我相信所有关心自己身体和心 灵,关心自己生活其中的建筑、城市和环境及其联系,以及试图理解这 些联系的读者,都能够从这本书中获得阅读的乐趣和更广泛意义的生活 乐趣。 李迪华︱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 正如书名所言,本书通过七个章节循序渐进地展示了建成环境对人 的影响、人如何体验建成环境、影响建成环境体验的因素以及设计建成 环境的原则和启示等内容。虽然本书内容与建筑学、城市设计、环境心 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专业学科息息相关,但相较于专业理论书籍,作 者以逻辑清晰、有趣易懂的语句和对建筑案例犀利评论的方式加以表 述,使读者的阅读体验更加直观可感,甚有几处让人醍醐灌顶。 近几年,建筑学的实践者与研究者越来越重视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 为的关系,但与理论的成熟和广泛的应用阶段还有很大距离。在现阶 段,本书中文版的出版,不仅能使建筑及城市设计工作者意识到他们的 工作对人的身心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也为其指引了一条科学的具有开拓 性的道路。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启发读者思考、引领读者不断探索并授 人以渔的引人入胜的书。 徐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 这是一本关于人们对所生活的建筑环境进行认知、体验以及思考的 著作。戈德哈根的研究从人们生活的不同尺度和自身的生理基础等方面 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以及人们对建成环境认知的心理感受,揭 示了以人为本的建筑环境对健康生活的重要性。本书信息量巨大,包括 了对街道空间、建筑艺术、公园小品等综合景观要素的评价,为我们的 设计提供了新的探索方法。 李翅︱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 人类的聚集是现代社会的常态,与此同时,人又非常渴望接近自 然。在这本图文并茂的书里,你可以借助文字,了解建筑设计如何使人 幸福和健康,以及城市的丰富性如何提升人的能力。你也可以直接通过 眼睛阅读图片,从而感受历史、自然与美的结合。理解建筑与人的关 系,对于我们的生活尤为重要,特别是当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密集的城 市里的时候。 陆铭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学术畅销书《大国 大城》作者 戈德哈根引领读者进入了她有关建筑的精神世界,让我们知晓了建 筑不仅是用来居住的,也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艺术,更是一种思想。 作为一名经济学家,我关注的是“产权决定审美”这一命题。由于 特有的土地产权制度,中国人大多居住在别人盖好的建筑里,尚无更多 的需求去思考建筑对人类精神、身心和情感的影响。也正是因为如此, 戈德哈根的这本书对我们格外重要。 李晓︱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中国在几十年的现代化过程中,留下了不少不东不西、不古不今、 没有任何美感、缺乏最基本设计逻辑的丑陋建筑。现在人们终于缓过神 来,开始思考建筑与自然、与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中国之幸,也是 建筑学之幸。 肖知兴︱领教工坊联合创始人 当我们清晨推开窗户,迎面而来的是明媚阳光还是漫天雾霾,往往 会直接影响我们这一天的心境。实际上,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不仅会 受到他人的影响,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但后一点常常被人们忽略。本 书结合了认知神经科学与环境心理学,深入浅出地讲述心灵、身体与建 筑艺术、自然环境的交互作用,视角独特,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令人称 道。 周晓林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 身体不是认知的外在,而是认知本身;人不是处在真空环境中,而 是处在自然世界与社会世界中。认知科学日益重视具身认知。那么,我 们每天生活的环境对人的认知有何影响?我们该如何利用形式、材料、 图案、光线、声音等来构建一个更适合人类体验的世界?当建筑学遇见 认知科学,会发生什么?相信你在书中会找到答案。 阳志平︱安人心智集团董事长、微信公众号“心智工具箱”作者 对外在建筑环境的追求,直接反映出人类内心世界的各种渴望和追 求,我们该怎样安放自己的心灵。从设
欢迎来到你的世界:建筑如何塑造我们的情感、认知和幸福
学科 >
建筑学 >
建筑学 >
文档预览
504 页
0 下载
591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本文档由 user 于 2021-04-05 09:22:35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