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前辅文 Die Gesellschaft der Singularitäten : Zum Strukturwandel der Moderne By Andreas Reckwitz ©Suhrkamp Verlag Berli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by and controlled through Suhrkamp Verlag Berlin 本书及作者获誉 2019年莱布尼茨奖 2018年莱比锡图书奖提名 2017年巴伐利亚图书奖 关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全局性理论。 ——时代周报(DIE ZEIT) 一本伟大、沉遂的成功之作,以应对社会的无所适从。 ——南德意志报(Süddeutsche Zeitung) 莱克维茨的理论很诱人。要建设框架性的社会话语,是绕不过它 的。 ——Friedhard Teuffel, 明镜日报(Der Tagesspiegel),2017年10月 23日 简而言之,莱克维茨的《独异性社会》让我们一览晚现代经济、文 化、政治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Dieter Schnaas, 经济周刊(Wirtschaftswoche),2017年10月14 日 《独异性社会》第一次以清楚、可信的方式展现了那些决定我们共 同生活的东西。 ——Meredith Haaf, 南德意志报(Süddeutsche Zeitung),2017年10 月26日 《独异性社会》是本季最热门的新书之一。 ——德国电视二台(ZDF),“视角”栏目(aspekte),2017年11月 3日 《独异性社会》为一场辩论做了一番有作为的总结发言。这是一场 关于晚现代普遍适用的规则、价值,以及综合情况解决之道的讨论。 ——Mirko Schwanitz,巴伐利亚广播电视台(Bayerischer Rundfunk),2017年11月2日 读莱克维茨的新书对读者是有挑战的。无可争辩的是,很多的见 解,还有一些出色的描绘和杰出的叙述都摆在了他们面前。 ——Wolfgang Knöbl, soziopolis.de,2017年11月14日 莱克维茨写了一本特别的书,别出心裁地抓住了我们的时代。 ——Tobias Becker, 《明镜周刊·文学版》(Literatur Spiegel), 2017年12月/2018年1月 到处是冲突和新的阶级——因为文化!有位社会学家为我们的时代 提供了总体理论框架。 ——Alexander Cammann, 时代周报(DIE ZEIT),2017年11月23日 谁想了解我们的时代,就必须读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的书。 ——Svenja Flaßpöhler, Deutschlandfunk Kultur,2017年12月30日 《独异性社会》中的理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它来自莱克维茨在劳 动、数字化、生活方式和政治等领域所做的研究。这一理论可以解释未 来几十年,因为它把以往互不相干的领域都综合起来进行思考。 ——Michael Schikowski, immer-schoen-sachlich.de,2017年10月26 日 引言:独异性的爆发 第一章 普适与独异两种社会规律之间的“现代” 1 普适性的社会规律 2 独异性社会逻辑 3 文化与文化化 4 文化范畴的演变 第二章 独异品的后工业经济 1 文化资本主义社会的独异性货品 2 文化性独异品市场 第三章 劳动领域的独异化 1 创意经济中的劳动与组织 2 主体自独异化与被独异化 第四章 数字化即独异化:文化机器的兴起 1 服务于文化化的科技 2 文化性及机械性独异化进程 第五章 独异化的生活:生活方式、阶级、主体形式 1 新中产的生活方式:成功地实现自我 2 独异化生活方式的构件 3 被文化化的不平等 第六章 分殊的自由主义和文化本质主义:政治的转型 1 开放-分殊自由主义及地方政策 2 文化本质主义的兴起 结语:普适危机? 引言:独异性的爆发 在如今的社会,不论往哪个方向看,人们想要的都不再是普通,而 是独特。不再把希望寄托给规范化和常规的东西,如今的机构和个人, 其兴趣和努力方向都只是追求独一无二,追求独异于人。 就拿旅游来说,现在早已经不能满足于像以前那样,为大众旅游团 提供如出一辙的旅游产品。现在能引起出游兴趣的,主要在于某个地方 的特殊性,某个有“真”气氛的特色城市,别具一格的风景,与众不同的 日常生活,等等,而这还只是诸多例子中的一个,因为这种发展趋势已 经席卷了整个晚现代全球经济。不论货品还是服务,以前都是些形质单 一、批量生产的商品,而现在的活动或设计不再千篇一律,而是要与众 不同,也就是要富有独异性。[1]于是人们的热情就转向了非日常的现场 音乐会和音乐节,转向了运动和艺术活动,还有各种健身文化和电子游 戏的虚拟世界。有所谓的“有态度的消费者”,他们对各种面包和咖啡都 能进行不同的品赏,就像以前的葡萄酒行家那样。人们不要“批量生 产”的沙发而去寻求古董家具,“苹果”这样的品牌提供的不仅是最先进 的科技,还是一套完整的、富有吸引力又独一无二的环境,这才是用户 最看重的。最后,还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咨询服务,为客户量身打造治疗 产品。 晚现代的经济越来越专注于独异的物品、服务和活动,它所生产的 货品,也越来越不单纯强调功能,而是要兼有或独具文化内涵,并能够 在情感上吸引人。我们不再是生活在工业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在文化资 本主义社会。这一点对劳动和职业领域也有深远的影响:在工业社会 里,正规的专业技能和业绩要求绝对是居于主要地位的,而知识和文化 经济所关心的,是主体要能够树立与众不同的“形象”。只有那些做出非 凡之事的人或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才能得到赏识,从事常规工作的人不 会受重视。 经济对社会的发展无疑有引领作用,但从普通向独异的转向早已在 别的领域发生,比如在教育领域。[2]学校已经不能像20年前那样,只要 按国家规定的大纲教课就行了。每所学校都得,也都想要有点与众不 同,必须并且也愿意精心打造自己的教学特色,还会帮助学生(及家 长)安排特有的发展道路。而每个孩子在家长眼里——至少是那种新的 知识中产阶层[3]家长——都是有特殊天赋和特色的人,要把这些都发掘 出来。 另一个领域也已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强调独异性了:建筑业。国际 通行的一系列建筑风格看上去太单一,自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建筑风格 兴起以来,老风格已经广泛地被大型独栋建筑取代,于是博物馆、音乐 厅、旗舰店和住宅楼的风格有时候让人惊诧,有时候个性得让人奇怪。 这背后其实是空间结构在发生根本变化:以前典型的现代[4]的建筑提供 可置换[5]的空间,而如今全球化、城市化背景下的晚现代社会,要的是 一种辨识度高的、独特的地方,这些地点要具有独特的气氛,与它独有 的叙事及记忆联结在一起。相应地,在文化重建(cultural regenration) 的背景下,城市和大都市也在努力生发出一套“自我逻辑”,只有它才能 保证这个城市的生活质量,保证这个城市的独门特色。新中产喜欢流向 这些热点城市,其他那些被看作没有吸引力的地方——美国、英国、法 国、德国都有——却有被荒弃的危险。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身处其间的晚现代社会主体尤其要为了自己和 自己的生活而在独异性中去寻求满足感,就不足为怪了。直到20世纪70 年代,西方社会的主体主要是大卫·理斯曼(David Riesman)笔下那 种“适应社会的人格”,收入中等,家庭一般,住在城郊。[6]现在,这种 主体形象在西方社会被看成墨守成规的底色,在它上面,晚现代社会的 主体形象正欲凸显。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等人在这一点上谈到 个人化问题,认为主体已经从社会的各种要求中解缚,被释放到自决的 状态中。[7]然而,独异化的意思,要比独立自决和自我完善更多。核心 的一点是,独异化要追求独一无二和卓尔不群,要达到这个目的当然不 再仅仅取决于主体的个人意志,它已经变成了社会的期望,其中又不乏 自相矛盾的成分。这一点在新的高知中产阶层尤其明显。教育的普及和 后工业化造就了这一阶层,他们已然成为晚现代社会的主导力量。生活 的方方面面都被放上了独异化这把尺子:怎么住,吃什么,去哪玩,怎 么玩,怎么保养身体,怎么维护交际圈。独异化模式的生活不是单纯用 来过的,而是要被策划展示的。晚现代主体(根据要求)在旁人——他 们在变成观众——面前展现独特的自我。只有当主体显得“真”时,才是 有吸引力的。无处不在的各种媒体上的个人主页就是制造独异性的中央 舞台。在这里,主体就是处于一个无所不包的吸引力市场中,这个市场 上进行着可见度的角逐。只有不同凡响,才能获得瞩目。这说明晚现代 社会是一种“真”文化,同时也是一种吸引力文化。 工业社会的普适性规律[8]被晚现代社会的独异性规律所取代,最终 还影响了21世纪初的社会形式、集体和政治领域,而且影响十分深远。 被独异化的绝不仅仅是个人或物品,还有各种集体!正规机构、全民政 党和科层制国家当然还将作为背景继续存在。然而它们变成了被动的一 方,让位于少数派的或临时性的社会形式,这些能给人更多的认同感。 它们不遵循普遍规则或标准流程,而是去耕耘有专属认同感的自己的世 界。这些社会形式包括职业领域及政治领域的合作组织和项目,它们因 自己的感性力量、特定的成员以及一定的时效而有各自的独异性。现实 世界或虚拟世界中的各种圈子、政治亚文化、休闲及消费社团等也属此 类,它们都有自己的审美和叙事,作为不能随意加入的圈子,它们有独 特的利益和世界观,远离大众文化和主流政治。 最后,独异化社会形式还包括那些全球各处都存在的政治或亚政治 的新共同体,这些共同体将自己历史上、空间上或伦理上的独异性当作 成员共同的文化想象来维护。这是一个广泛的领域:它包括族群性共同 体的身份认同政策,也包括在全球移民潮中形成的移民社团。此外,很 多地方形成了新的宗教团体甚至是原教旨主义团体,尤其天主教和伊斯 兰教,这些团体要求在正规教会体制之外奉行一种宗教例外主义。在同 样的背景下,世纪之交形成的右翼民粹在呼吁维护本民族的本色,以及 本国文化的纯粹性。与此同时,“文化多样性”以另一种方式在21世纪初 成为自由主义社会文化政策的主导方针。 上面提到的这些缤纷杂乱的现代社会现象就像万花筒一般,组成了 一种图案,我这本书就是要分析它。我的主导论点是:晚现代发生了一 种社会结构转向,即面对独异性的社会规律,原来普适性的社会规律失 去了主导权。我想把那种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也就是那种不可置换、 不可比较的东西,用“独异性”这个概念来代表。[9]在我关于晚现代和现 代的理论论述中,主导的一点是普适性与独异性的区分。这种区分并不 简单,但它会开辟一些新的视野,帮助我们理解当下。普适性与独异性 之间的区别原本是哲学范畴的问题

pdf文档 独异性社会:现代的结构转型

人文社科 > 社科 > 社会科学 > 文档预览
404 页 1 下载 779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独异性社会:现代的结构转型 第 1 页 独异性社会:现代的结构转型 第 2 页 独异性社会:现代的结构转型 第 3 页 独异性社会:现代的结构转型 第 4 页 独异性社会:现代的结构转型 第 5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有 399 页可预览,继续阅读
本文档由 user2021-04-11 08:57:02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DocHub文库的中文名是什么?( 答案:多哈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