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Contents 扉页 序言 为什么人心难以捉摸? 引言 大脑的认知特点和基本逻辑 大脑的运作方式,其实很复杂 打鸡血其实作用不大 我们有时候只能靠直觉行事 关于本书的事先声明 第一部分 轻易察觉不到的偏见 第一章 我们大部分的偏见,来自于确定性 人类其实比虎鲸还固执 在眼前“消失”的大猩猩 奇妙的思想框架 依赖直觉,容易陷入套路 只要有利,对错并不重要 都灵裹尸布和给狗狗洗澡 隔空打牛,是绝技还是忽悠? 影响决策的,除了思维定式,还有思维图式 大脑发出的信号,有时候是不靠谱的 第二章 生活中并没有那么多规律 巧合是命运的安排吗? 我思故我在 疯狂的咖啡和抽烟的猴子 故意捣乱的上帝 偶然和运气 无处不在的控制错觉 第二部分 无意识的力量 第三章 为什么你对未来感到迷茫? 未来的不确定性 急事真要命 换成是我,会怎么做? 第四章 被无意识控制的生活 大多数人在路上会走神 神游天外 迷失在白日梦里 第五章 沉迷与逃避现实 网络初兴 娱乐至死 沉迷网络 大脑极度渴望归属感 现实与虚拟,界限并不分明 人之初,如白纸 第三部分 动力、克制与后悔 第六章 发动你的懒惰引擎 打破体制束缚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攀比是最大的竞争动力 为什么自我意识会带来动力? 反馈越快越好 坦诚相见 倾听内心的声音 第七章 用神奇画板写下承诺 这次我是真的发誓! 抵制美食的诱惑 你比黑猩猩更有自控力吗? 让别人帮你自控 靠想象抵制诱惑 “管它呢”效应,会让人破罐子破摔 另一种自控力 第八章 “渴望—获得—后悔”的循环 揭开悔恨的面纱 歪心狼、应召女友与网上竞拍 喜新厌旧 反事实思维 不后悔的秘密 第四部分 社交会影响你的判断 第九章 大脑的社交偏好 有样学样 嗨,我在给你打分哟 如何优化朋友圈? 大脑的社交偏好 忍气吞声,还是维护自尊? 第十章 你比想象中更容易被影响 公众观点 你决定还是我决定?还是你决定吧! 同伴的看法 群体选择与身份认同 信以为真的错觉 影视感染力 比喻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思维 我们有多容易受影响? 第十一章 大脑容易染上“流感” 不但情绪会传染,肥胖也会 同步焦虑 当心“指责”这个怪物 感同身受 打哈欠的黑猩猩 人类并不擅长识别谎言 第十二章 物品的隐藏力量 指尖上的大脑 思维的重量 如果你觉得温暖亲切,很可能是热咖啡作祟 硬板凳的作用 第五部分 记忆与榜样 第十三章 改写记忆 你确定你看见了? 记忆的分类 一边记忆,一边遗忘 照片可以改变记忆 既然有视频为证,那我肯定有罪 信任的陷阱,虚假的记忆 错误信念:虚假记忆的产物 记忆可以构建未来情景 第十四章 生来模仿,刻意练习 儿童的模仿 如何成为专家,其实并不重要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一般性还是特殊性? 出租车司机与入室窃贼 找准目标 第六部分 说到不如做到 第十五章 远离套路的50条建议 1.别着急,先缓缓 2.既有观念如何影响当下的想法 3.提防“易得性偏差” 4.理解思维框架 5.请别人帮你信守诺言 6.短期回报与长远利益 7.制定可量化的具体目标 8.狩猎过程比捕获猎物更诱人 9.全面思考未来,避免“自利偏差” 10.特殊性策略 11.有始有终 12.不要自我告知,要扪心自问 13.养成有益健康的习惯 14.你希望别人怎么看待自己,会影响你的第一印象 15.你的记忆其实并不可靠 16.拒绝习惯化 17.想象刚吃完大餐,能抵挡美食诱惑 18.感同身受不可盲目 19.练习元认知 20.别总相信“常识” 21.情绪也会传染 22.自我感觉正确,不代表真的正确 23.当心“直觉性无视” 24.人都喜欢寻找联系 25.渴望“替罪羊” 26.做事本身就是目标 27.我们不擅长预测情绪 28.及时反馈能够带来动力 29.同理心会让我们难以识别谎言 30.用好核对清单 31.反事实思维既有风险,也有价值 32.重复乃说服之母 33.比喻具有神奇作用 34.大脑不仅在头颅内 35.不知为不知 36.“认知流畅性”有助于学习,也有助于宣传 37.道德自我调节 38.对大脑来说,信什么都一样 39.接受概率 40.避免合取谬误 41.谨慎看待表面价值 42.不要轻信THOMAS 43.你也许会失去冷静,但一定不能失去全局观 44.当心被后悔操纵 45.记住黑猩猩和儿童是怎么抑制冲动的 46.词语引导认知 47.模仿是人类的天性 48.孤独与冲突存在联系 49.逃避不是魔法 50.切换任务能提高工作效率 第十六章 制造意义 追求完美 追问意义 用好大脑,赋予人生意义 特别章节 公益广告的负面影响 想让骗子现出原形?试试画画吧! 欺骗与情绪的关系,比我们想象的更紧密 打电话的时候,你有多“盲目”? 自我认知扭曲时,情绪也会出问题 对自己越严格,越容易失控 致谢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反套路 / ( 美) 大卫·迪萨沃著 ; 王岑卉译. -- 北京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3 ISBN 978-7-5596-2745-2 Ⅰ . ①反… Ⅱ . ①大… ②王… Ⅲ . ①心理学-通俗读物 Ⅳ . ① B84-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235588号 北京市版权局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01-2018-8731号 反套路 作者: [美] 大卫·迪萨沃 译者: 王岑卉 选题策划:谭郭鹏 责任编辑:徐鹏 出版统筹:谭燕春 特约监制:高继书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83号楼9层 100088) 北京联合天畅发行公司发行 北京美图印务有限公司印刷 新华书店经销 字数 230千字 870mm×1230mm 1/32 8.5印张 2019年3月第1版 2019年3月第1次印刷 ISBN 978-7-5596-2745-2 定价:49.80元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部分或全部内容。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WHAT MAKES YOUR BRAIN HAPPY AND WHY YOU SHOULD DO THE OPPOSITE, Amherst,NY:Prometheus Books,2011. Copyright © 2011 by David DiSalvo. All rights reserved. Authorized translation from the English-language edition published by Prometheus Books. Simplified Chinese translation copyright © 2019 by Shanghai Soothe Cultural Media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Trademarks: In an effort to acknowledge trademarked names of products mentioned in this work, we have placed ® or ™ after the product name in the first instance of its use in each chapter. Subsequent mentions of the name within a given chapter appear without the symbol. 献给詹妮弗、戴文、科林和凯拉 序言 | 为什么人心难以捉摸? 《今日心理学》总编辑、心理作家 雷·赫伯特 在这本书的开头,大卫·迪萨沃讲了一个杂货店遭贼的故事。情况 原本可能变得更糟糕的——迪萨沃的两名同事不顾危险,阻止小贼偷 烟,结果身受重伤,好在没人丢掉性命。两名杂货店员都不是鲁莽之 辈,掌握的信息也足以做出更明智(不那么危险)的选择,但他们却没 有那样做。他们没有理智地评估风险,而是轻率地做出了决定。为什么 会这样? 迪萨沃解读了这两名倒霉店员不理智的思维方式,认为是常见的认 知偏差扰乱了他们的判断。其中一个年轻人受到传统“男强女弱”的观念 蒙蔽——这种认知偏差往往存在于潜意识层面。另一名店员则是因为想 逞英雄而变得盲目,忽视了局势发展的诸多可能性——有些情况下完全 不适合逞英雄。他们两人都不假思索地采取行动,做出了让自己后悔的 决定。 刻板印象(stereotypes)和脚本(scripts)是两种非常有用的认知工 具,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用到的行事法则。没有类似的认知工具, 我们就会变得犹豫不决,无法正常行动。但如果运用不当,或在不恰当 的情境下使用——就像迪萨沃的两名同事试图阻止小贼——这些工具也 会变成陷阱。我们随时都会用到“刻板印象”和“脚本”,将它们视为节省 时间和精力的捷径。但就像上述例子展现的那样,它们也会扰乱我们的 判断。用俗话来说就是,我们会陷入一些“套路”。 我喜欢这个故事,也喜欢作者在书里讲述的一些故事,因为它们在 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坏人并不总是狡诈无情,好心的员工有时也会犯 傻。我们在做决定、做选择时都会犯傻。正因为如此,我们很容易对他 们的误判和做法感同身受。 我喜欢这个故事,还因为它说明了两点。第一点跟人类行为有关, 第二点跟我们对心理学的认识有关。 故事说明的第一点是,人类的心理错综复杂。我职业生涯的大部分 时间都在试图证明这一点,因为它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显而易见。写 一本行为科学读物面临的挑战(跟写天文学或粒子物理学读物面临的挑 战截然不同)就是读者已经具备最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每个人都感受过 从恐惧到愉悦的种种情绪,每个人都有过积极和消极的时候,每个人都 尝试过自控,但是收效甚微。所以说,读者大概知道心理学是什么。心 理学家面临的挑战是,要向人们展示心理学中不那么显而易见的事实。 心理学作家面临的挑战则是,要让读者相信,这些事实新鲜有趣,值得 一读。在这方面,迪萨沃享有绝佳的声誉。他擅长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细 节,让读者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相信,心理学读物是各种科普读物中最难写的。如果这听起来与 直觉相悖,只是因为所谓的“硬科学”(即理论或事实可以精确测量、测 试或证明的科学)看似更抽象,与数学紧密相关。其实并非如此。 事实上,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解释心理学很难,需要深厚的科学和文 学素养。人类行为极其微妙,难以捉摸,大多处于灰色地带。与此相 比,写作(包括写科普读物)通常太有条理性,容易忽视其微妙之处。 用写作这种迟钝的工具来阐释人类思维、情感、行为的微妙之处,对作 者来说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故事说明的第二点是,生活中的“下意识决策”远比我们想象的(或 愿意承认的)多得多,而这并不是什么好事。这是认知心理学在过去十 年乃至更长时间里关注的核心话题,也是迪萨沃在本书中选择深入探讨 的。我们的思维不是受少数非理性认知偏差影响(或误导),而是受
反套路
教育成长 >
社交 >
社交 >
文档预览
188 页
0 下载
565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本文档由 user 于 2021-04-11 11:48:45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