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书名:世纪的哭泣 作者:【美】兰迪·希尔茨(Randy Shilts) 译者:傅洁莹 责任编辑:钟瑾 关注微博:@数字译文 微信公众号:数字译文 我们的产品:译文的书 联系我们:hi@shtph.com 问题反馈:complain@shtph.com 合作电话:021-53594508 Digital Lab是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业务的实验部门,成立于2014年3 月。我们致力于将优质的资源送到读者手中。我们会不断努力,做体验 更好、设计更好的电子书,加油! 上海译文出版社|Digital Lab 目录 主要人物 相关政府机构 序言 第一部分 且慢,灰白的马 1. 心灵的盛宴 第二部分 之前:1980年 2. 光辉岁月 3. 无望者的海滩 4. 先兆 5. 定格 第三部分 铺路:1981年 6. 临界规模 7. 善意 8. 最帅的那个 9. “埋伏牌”催情剂 10. 科研机构的高尔夫球场 11. 恶月升起 第四部分 阴云笼罩:1982年 12. 时间是敌人 13. 零号病人 14. 200周年纪念日的记忆 15. 盗汗 16. 太多的血 17. 熵 18. 徒劳无果 19. 强制拨款 20. 肮脏的秘密 21. 黑暗中起舞 第五部分 战线:1983年1月至6月 22. 让血流吧 23. 午夜告白 24. 否认 25. 愤怒 26. 大玉米饼 27. 转折点 28. 好人命短 29. 当务之急 30. 与此同时 31. 请说“艾滋语” 32. 明星相 第六部分 例行公事:1983年7月至12月 33. 马拉松 34. 寻常一日 35. 政治 36. 科学 37. 公共卫生 38. 新闻界 39. 人们 第七部分 光与隧道:1984年 40. 囚徒 41. 讨价还价 42. 心灵的盛宴,第二幕 43. 逼对手亮底牌 44. 叛徒 45. 政治这门学问 46. 下行列车 47. 共和党和民主党 48. 尴尬 49. 郁闷 50. 战争 第八部分 屠夫的账单:1985年 51. 异性恋 52. 流亡 53. 清算 54. 暴露 55. 觉醒 56. 接纳 57. 终局 第九部分 尾声:之后 58. 团聚 59. 心灵的盛宴,第三幕 资料来源 致谢 主要人物 弗朗索瓦丝·巴尔——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员,分离出艾滋病病毒的第一 人。 鲍勃·比格——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环境流行病研究员。 弗朗西丝·博尔切特——旧金山的一位老祖母。 爱德华·布兰特——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助理卫生部长。 乔·布鲁尔——旧金山卡斯特罗街区的男同性恋精神治疗师。 哈里·布利特——旧金山监事会(相当于市议会)成员,该机构唯一的 出柜者。 菲利普·波顿——坚定的自由主义者,旧金山众议员。 萨拉·波顿——继其丈夫菲利普·波顿之后担任众议员。 迈克尔·凯伦——摇滚歌手,在纽约组建了“艾滋病患者联盟”。 露·蔡金——旧金山卡斯特罗街区的女同性恋心理治疗师。 让-克洛德·彻尔曼——首度分离出艾滋病病毒的巴斯德研究所研究人 员。 马科斯·柯南特——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疗中心皮肤科医生。 詹姆斯·科伦——流行病学家,美国亚特兰大疾控中心艾滋病研究团队 主任。 威廉·达罗——参与疾控中心艾滋病研究的社会学家兼流行病学家。 沃尔特·道达尔——传染病研究中心主任。 塞尔玛·德里兹——旧金山公共卫生局传染病控制局助理主任。 盖坦·杜加斯——加拿大航空公司法裔加拿大空乘,北美地区最早被诊 断为艾滋病的患者之一。 迈伦·“麦克斯”·埃塞克斯——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逆转录病毒学家。 桑德拉·福特——疾控中心医药技术人员。 威廉·福格——艾滋病病毒刚开始肆虐时的疾控中心主任。 唐纳德·弗朗西斯——疾控中心艾滋病研究实验室负责人、逆转录病毒 学家。 罗伯特·加罗——位于贝塞斯达的国家癌症研究所逆转录病毒学家。 迈克尔·戈特利布——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免疫学家。 恩里克·“基科”·戈凡特斯——旧金山同性恋艺术家,比尔·克劳斯的情 人。 詹姆斯·格朗德沃特——治疗旧金山第一例艾滋病患者的皮肤科医生。 玛丽·桂南——参与疾控中心早期艾滋病研究的流行病学家。 玛格丽特·哈克勒——1983年初至1985年底任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部 长。 肯·霍恩——旧金山第一例上报的艾滋病人。 哈罗德·杰斐——疾控中心艾滋病研究项目的流行病学专家。 克里夫·琼斯——旧金山同性恋活动领袖,“卡波西肉瘤研究与教育基 金会”的组织者。 拉里·克莱默——小说家、剧作家、电影制片人,纽约“男同性恋健康 危机”(1)的组织者。 比尔·克劳斯(2)——旧金山知名同性恋领袖,众议员菲利普·波顿和萨 拉·波顿的助手。 马修·克里格——旧金山平面设计师,盖瑞·沃什的情人。 玛蒂尔达·克里姆——知名癌症研究者,艾滋病医学基金会组建者。 戴尔·劳伦斯——曾在疾控中心对血友病患者及输血接受者进行艾滋病 研究。 迈克尔·马拉塔——旧金山发型师,早期艾滋病患者之一。 詹姆斯·梅森——1983年底任疾控中心主任,1985年代理助理卫生部 长。 罗杰·麦克法兰——纽约“男同性恋健康危机”的执行理事。 唐娜·米德文——位于曼哈顿的贝斯-以色列医疗中心艾滋病研究员。 吕克·蒙塔尼耶——巴斯德研究所艾滋病研究团队负责人,该团队首次 分离出艾滋病病毒。 杰克·诺——纽约发现的早期艾滋病人之一,保罗·波帕姆的旧情人。 恩诺·波斯克——平面设计师,1981年初因情人尼克去世而投身艾滋病 防治组织。 保罗·波帕姆——华尔街商人,“男同性恋健康危机”组织的主席。 格蕾特·拉斯克——驻扎伊尔的丹麦外科医生,最早记录在案的死于艾 滋病的西方人。 威利·罗森鲍姆——巴黎顶尖艾滋病临床医生。 埃尔·鲁宾斯坦——纽约布朗克斯区的免疫学家,最早在婴儿身上发现 艾滋病毒的医生之一。 大卫·森瑟——纽约市负责公共卫生事务的卫生专员。 默文·希弗曼——旧金山公共卫生局局长。 保罗·沃伯丁——旧金山综合医院艾滋病诊疗室主任。 盖瑞·沃什——旧金山同性恋心理治疗师,艾滋病患者组织的早期创建 者。 亨利·威克斯曼——来自洛杉矶的美国众议员,众议院卫生与环境小组 委员会主席。 乔尔·魏斯曼——洛杉矶著名的同性恋医生,最早发现艾滋病疫情的医 生之一。 瑞克·威利考夫——最早被诊断为艾滋病患者的纽约布鲁克林教师,保 罗·波帕姆的密友。 蒂姆·韦斯特摩兰德——众议院卫生与环境小组委员会顾问。 丹·威廉——纽约知名的同性恋医生。 (1) Gay Men's Health Crisis,男同性恋平权组织。——译注 (2) William James“Bill”Kraus。——译注 相关政府机构 美国政府机构中,卫生机构是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HHS)的一部 分。主要的卫生和科研机构大都隶属于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助理卫生部长 领导下的美国公共卫生署(PHS)。其下属机构包括国家卫生研究院 (NIH)、食药局(FDA)以及疾控中心(CDC)。 国家卫生研究院由不同的独立机构组成,它们从事与卫生问题相关的实 验室研究,实验室大都隶属政府。国家卫生研究院最大的两个研究机 构,也是进行艾滋病研究最多的两个机构,分别是国家癌症研究所 (NCI)和国家过敏及传染病研究所(NIAID)。 疾控中心由处理各种公共卫生问题的不同中心组成。其中最大的是传染 病中心,在那里,艾滋病研究通过大部分流行病来进行研究。卡波西肉 瘤和机会性感染工作组(KSOI特别工作组)后来改名为艾滋病特别工作 组,之后又改为艾滋病活动办公室,它也是疾控中心的一部分。 卡波西肉瘤研究和教育基金会(KS基金会)1982年初在旧金山成立。 1983年分裂为国家卡波西肉瘤/艾滋病研究和教育基金会(国家KS基金 会)和旧金山卡波西肉瘤/艾滋病研究基金会。前者于1984年解散,后 者后来更名为旧金山艾滋病基金会。 艾滋病医学基金会1983年在纽约市成立,1985年与国家艾滋病研究基金 会合并,成为美国艾滋病研究基金会(AmFAR)。 序言 1985年10月2日,洛克·哈德森去世的那个早晨,一个词在西方世界 家喻户晓。 艾滋病。 很多人听说过“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但这听上去似乎又事不关 己,不幸罹患此症的大多是某些阶层的弃儿和贱民。可是突然之间,就 在1985年的夏天,当一个电影明星被诊断为艾滋患者,报纸上无休止地 讨论此事时,艾滋病疫情忽然变得触手可及,而这种威胁无处不在。 突然之间出现了要上学的艾滋儿童,要工作的艾滋劳工,出现了需 要经费支持的研究人员,这个国家的公共卫生系统面临着无法忽视的威 胁。最重要的是,人们开始隐约意识到这个陌生的新词将会包含在未来 之中。艾滋病将会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并无可避免地改变我们的生 活历程。 艾滋病的影响要再过几年才会充分反映出来,但是1985年10月这一 天,人们首次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洛克·哈德森首次将美国人的注意力 集中到这个致命的新威胁上,他的诊断结果成为一道分水岭,将美国历 史分为艾滋前时代与艾滋后时代。 然而这一认知的时间点反映了艾滋病疫情发展过程中蕴藏的一个无 法改变的悲剧:当美国人注意到这种疾病时,已经来不及采取行动了。 病毒已在全国肆虐,遍及北美大陆的每个角落。横扫美国的死亡之潮后 续也许会放慢速度,但已无法阻止。 当然,艾滋病最初出现在生物学领域时,尚属萌芽阶段,几十年来 问题一直在恶化。1980年代后期,死亡人数并没有出现惊人的新增长, 不过是多年前就已经预测到的事实。这种苦难一度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 避免的,然而到了1985年,时机已然丧失。事实上,当洛克·哈德森的 死讯公之于世时,有1.2万美国人已经或即将死于艾滋病,还有数十万 人感染了病毒。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这点,好像也根本没人在乎。 一个令人痛苦的事实是,艾滋病并不是平白无故在美国蔓延的,而 是由于一干政府部门没有尽职尽责地保护公共健康,任由病毒肆虐所 致。体制缺陷带来了不必要的苦难,令西方世界此后几十年饱受困扰。 如果一种致命的新疫情蔓延,国家在那一刻没有任何理由推卸责 任。因为当时,美国号称拥有世界上最成熟的医疗技术和最广泛的公共 卫生体系,其目标正是将这一类疫病从民众生活中清除。艾滋病毒出现 的时候,这个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设有的经费充足的科研机构——它们 有的隶属于政府医疗部门,有的设在科研院所内——其职责就是研究新 疾病并迅速予以控制。而监督政府研究人员和公共卫生部门是否尽职 的,正是世界上最不受约束也最富攻击性的媒体,大众的“看门狗”。此 外,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同性恋团体此时也建立了基层政治组织,尤其 是在疾病最先发生、情势最为凶险的城市。这些团体的领袖纷纷就位, 时刻关注同性恋团体的健康和生存的福祉。 然而,自从1980年一位独居的同性恋男子首次罹患这种前所未闻的 奇怪病症以来,迄今已过去将

pdf文档 世纪的哭泣:艾滋病的故事 (译文纪实)

人文社科 > 人文 > 人文-1 > 文档预览
675 页 0 下载 463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世纪的哭泣:艾滋病的故事 (译文纪实) 第 1 页 世纪的哭泣:艾滋病的故事 (译文纪实) 第 2 页 世纪的哭泣:艾滋病的故事 (译文纪实) 第 3 页 世纪的哭泣:艾滋病的故事 (译文纪实) 第 4 页 世纪的哭泣:艾滋病的故事 (译文纪实) 第 5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有 670 页可预览,继续阅读
本文档由 user2021-04-05 09:00:52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DocHub文库的中文名是什么?( 答案:多哈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