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本书纸版由浙江教育出版社于2019年12月出版 作者授权湛庐文化(Cheers Publishing)作中国大陆(地区)电子版 发行(限简体中文)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书名:人类的价值 著者:罗伯特·博伊德 电子书定价:71.99元 A Different Kind of Animal: How Culture Transformed Our Species by Robert Boyd Copyright © 2018 b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No part of this book may be reproduced or transmitted in any form or by any means, electronic or mechanical, including photocopying, recording or by any information storage and retrieval system, without permission in writing from the Publisher. 序 是什么让人类如此独特 斯蒂芬·马塞多 普林斯顿大学人类价值研究中心主任 是什么让人类如此独特?是否像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因为拥有更 高级的智力,人类才得以与其他物种区分开来? 人类进化与社会变革领域的知名教授罗伯特·博伊德对这一命题进 行了重新梳理,并驳斥了这种存在于大众之中的普遍观点。一开始,博 伊德并没有谈及那个更为人熟知的问题,也就是人类为何如此独特,而 是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即人类为什么能够取得生态学意义上的广义成 功,从而超越其他物种,比如,人类能够适应地球上各种各样的栖息环 境并繁衍至今。早在10 000年前,人类就已经占据了地球上的大部分地 区,除了南极洲和几个偏远小岛之外,没有其他生物能够做到这一点。 如果不是“超级大脑”,那又是什么让人类获得这绝无仅有的地位呢? 人类之所以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并解决各种问题,主要依靠 的不是个人智慧,而是“累积性的文化适应”(cumulative culture adaptation),以及更长时间维度下,不同文化之间的达尔文式的自然 选择过程。这里的“文化”主要是指各种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博伊德 认为,不仅人类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人类文化也是自然世界的一部 分。文化使人类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生物,文化是人类生物学的组成部 分之一,让人类形成了独特的骨盆,以及臼齿上厚厚的釉质。 通过与多人的合作,尤其是与人类学家彼得·里克森(Peter Richerson)的合作,博伊德得以在三十多年来一直专注于人类进化过 程中的一个关键论题,也就是人类群体文化信息的传播机制。这种理论 又被称为“双重继承”理论或“文化进化”理论,“文化群体选择”是 其子理论之一。在接下来的各章中,博伊德对该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和 观点进行了梳理、详述,并对其他评论人的评论做出了回应。“博伊德 所建构的框架深刻地揭示了人类本性,对人类社会的运作机制有着深远 的启示,社会科学和人类文化领域的学者应对这些研究成果给予更多关 注。”这是经济学家保罗·西布莱特(Paul Seabright)在本书评论部 分中所提出的观点,我对此深表赞同。对于门外汉或略有所知者来说, 本书是了解进化领域的极佳选择。 本书滥觞于一场以“人类的价值”为主题的坦纳讲座(Tanner Lectures on Human Values),该讲座是由普林斯顿大学人类价值研究 中心于2016年4月举办的。 博伊德在论述时不仅旁征博引,还穿插了各种轶闻趣事,以期证明 人类运用洞察能力和适应能力的方式是我们未曾知晓的。人类最常用的 学习方式并不是了解事物的前因后果,而是模仿那些已掌握了有用的地 方性“秘诀”的人。博伊德认为,选择会偏向这种心理机制,以致大多 数人会因为周围人都信奉某个事物,而去信奉同个事物。事实上,他认 为,即便是在最简单的狩猎-采集(hunter-gatherer)社会中,获得所 需工具和知识过程的复杂程度也远远超出了个体能力。文化是累积性 的、地方性的隐性知识的“储藏室”。累积性文化进化是人类最大的, 也是最独特的优势。 结果并不总是积极正面的,非适应性的理念和错误的观点会通过盲 目模仿而被传播。不过,正如保罗·西布莱特所认为的,就总体效果而 言,极为灵活的合作能力,使人类变成了一个聪明的群体,而且聪明的 程度超过任何个体。事实上,因为拥有模仿学习的能力,因此“个体所 需达到的聪明程度,并不需要企及群体的聪明程度”。 在第2章中,博伊德利用社会学习和累积性文化进化的观点,进一 步阐释了人类社会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并开发出越来越复杂的工 具和技术。凭借模仿学习的能力,以及进化而来的“信任心理”机制, 便可以解释为何社会规范会是人类生活的核心,为什么是人类,以及人 类是如何成为“超级合作者”的。即便是在狩猎社会,人类的合作程度 也大大超过了其他物种。数千年以来的累积性文化进化帮助人类构建出 了一个庞大的“世界性分工和交换活动网络”。人类的独特之处在于毫 无关联的个体可以结合成庞大的群体,互相合作并提供公共产品。 因此,博伊德提出了这样一个论题:在自然界中,所能看到的大规 模合作只存在于亲属之间,但人类社会并非如此。那么,自然选择是如 何改变人类心理机制,从而激发毫无关联的个体结合成庞大的群体,并 进行合作的呢? 要想进行大规模的合作,就需要构建行为规范系统,并通过制裁来 强化这一系统。在规模更大、复杂程度更高的社会里,合作和公共产品 的供应非常依赖具有制裁功能的第三方,比如警察局和法院等机构。 与合作有关的社会规范,不仅形式多样,还进化出了多个立足于不 同领域的道德准则,比如结婚和继承方面的准则,以及各种政治系统。 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群体在这些道德准则的基础上展开竞争,而这些道德 准则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有着不同的传承力,在社会竞争中也有着不同 的传播力和占据优势的力量。比如,罗马帝国之所以要放弃最初所信奉 的宗教转而信奉基督教,是因为“原先的宗教并没有互助的传统”,而 基督教社区则“照顾病患”,减少了死亡率,提升了人们的福祉。当 然,罗马帝国的政治机构因适应了当时的环境而得以续存。 博伊德尖锐地指出,从进化的角度对社会生活所做的解释,往往会 给人一种自由意志论的错觉,让人觉得可以把社会定义为“由自利性的 个体和血亲家庭之间的裙带关系所构成的网络”。他驳斥了这种论断, 坚持认为,即便是小规模的合作,也离不开共同信奉的行为规范的制 约,而这种规范往往需要通过第三方制裁来强化。不仅如此,这些规范 还为人们的持续性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在我看来,博伊德的整个学术研究以及这些演讲中最突出的特点是 在研究取向上坚持多学科并举,在立论时旁征博引,且论述材料丰富翔 实。他既能以文化人类学家的身份和学生们一起在多地开展田野工作, 也能借助“理性选择”理论进行数学建模,还善于借鉴自然科学和社会 科学领域的观点与方法。在第7章中,他谈及了与彼得·里克森的长期 合作,并谦虚地回应:“我们的研究方式过去是,现在依然是广泛阅读 人类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等领域的文献资料,挖掘有前瞻性的经验问 题,而后用种群生物学理论来解决它们。”说起来简单,但很少有学者 能够企及他所做研究的广度。 不要把“文化群体选择”和道德以及其他进化形式混为一谈。博伊 德的理论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是实证研究,而不是伦理规范性研究。当 然,任何社会都离不开社会规范和广泛合作,因此,毫无疑问,对于那 些关注“充满正义的美好社会应该建立在何种人性基础之上”“应该建 立什么样的社会及社会制度基础”的人们来说,本书是非常值得一读 的。 博伊德最后所做的总结强调了其核心观点,即“文化的适应性进 化”是获得生态学意义上的成功,以及拥有合作能力的“基本要素”。 人类之所以能成为万灵之长,是因为没有其他生物能够像人类这样,适 应如此多样的地域环境。这种适应性,单靠个体的发明创造是无法做到 的。 在博伊德的两个演讲之后,是四位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杰出学者所 作的评论。 艾伦·奥尔(H. Allen Orr)是一位进化生物学家,他不仅研究物 种的形成和适应性问题,还针对各类受众的需求进行写作。对于博伊德 的文化学习模型,奥尔提出了两个比较重要且有趣的问题。第一个问题 是,博伊德是否夸大了“超级大脑”模型与其提出的模拟模型之间的对 立性。“超级大脑”模型强调的是从认知的角度对人类的成功进行解 释。奥尔认为,要想成功地进行模拟,往往需要借助神经机制方面的重 要支撑。此外,奥尔还指出,博伊德的观点与著名经济学家、社会理论 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的观点有契合之处。哈耶 克也强调,社会的成功和进步离不开对隐性的、分散的地方性知识的运 用,离不开对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文化传承,也离不开社会进化所产 生的各种制度。第二个问题是,西方的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是否因 为哈耶克的政治立场,而未能对其学术理论给予足够的关注。 金·斯特林(Kim Sterelny)是一位著述丰富的科学哲学家,专注 于进化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他与其他几位评论人一样,对于博伊德的主 要观点持赞同意见:人类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在所有生物中是独一 无二的。但是,与奥尔和西布莱特一样,斯特林心里也存在着这样一个 疑问:在解释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超级适应能力时,博伊德是否对“人类 独特的智力”不够重视。对于博伊德所批驳的“图书馆”模型和“超级 大脑”模型,他持部分认可态度,并认为隐性的实践性诀窍的确是一种 知识。此外,斯特林还认为,博伊德简化了社会学习,把社会学习看 成“依照惯例的”,或者说是“信任背景下的”启发式学习法,并且过 于依赖这种简化。斯特林质疑的最后一点是:在不同的社会和时间背景 下,社会学习是否会发生变化,以及如果会发生变化将如何发生。 鲁思·梅斯(Ruth Mace)与博伊德一样,是一位人类学家,虽然 她的学术取向是人类进化生态学,但她还是对博伊德在研究人类进化时 所坚持的多学科取向理念称赞有加。当然,她在评论中还强调了实证检 验的重要性。她认为,依然有许多问题需要回答,比如规范是如何出现 的,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这些规范是如何得到强化的,变革的难易程度 如何,等等。她的批评性意见更多一些。她还指出,博伊德认为一些行 为是由社会规范和制裁所激发的,但实际上,可能是由个体自利性动机 所激发的,比如,“决定参加战斗”之类的行为。她描述了自己在北爱 尔兰开展的关于群体冲突的实证研究,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群体之 间的竞争和冲突,譬如种族之间的战斗,是否会导致狭隘的利他主义? 保罗·西布莱特是一位涉猎
人类的价值(是什么让人类如此独特?是文化让我们与众不同!)
人文社科 >
人文 >
人文-1 >
文档预览
197 页
0 下载
465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本文档由 user 于 2021-04-05 09:01:13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