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丰经济学讲义 薛兆丰 著 中信出版集团 版权信息 C O P Y R I G H T 书名:薛兆丰经济学讲义 作者:薛兆丰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华夏盛轩 出版时间:2018.6 ISBN:978-7-5086-8551-9 本书由北京华夏盛轩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得到APP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我的愿望是, 每个中国人都能体验经济学带来的乐趣, 具备经济学思维。 前言 每个人的经济学 从2010年起,我每年都在北京大学讲授《经济学原理》,学生常常 告诉我:“没想到经济学是这样的!”“经济学原来这么有趣!”“其实我 上过很多次经济学课,但这次很不一样。” 我知道他们不是客气,我自己就是在亲身经历过经济学带来的震撼 和快感后,才渴望把它再传递出去的。 经济学之所以有如此魅力,原因在于它是以研究陌生人的互动规律 为己任的学问。人的认知和判断,至今主要还是靠直觉和短距离的人际 关系来驱动,但人的身体和际遇,却早已置于大规模的陌生人的精妙协 作之中。 这两者的巨大反差,使得很多聪明绝顶的社会达人,对复杂社会关 系和经济运行规律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幼稚的阶段。一个人在自己的专 业领域可以非常成功,但要理解现代社会的运行机制,还需要学习另外 一种智慧。 美国总统特朗普为了振兴美国经济,提出了“买美国货、雇美国 人”的口号,但他自己却把工厂设在中国,连竞选宣传品都是在中国生 产的。当记者问他为什么如此分裂时,他诚实地回答:“我可是个商 人!” 是的,他是一位极其成功的商人,但在领悟“买美国货、雇美国 人”的国策绝不可能重振美国经济的道理上,却显得那么不明智。好比 一匹在比赛中屡屡获胜的骏马,对赛道的设计却一无所知一样。 按照我的理解,你之所以买这本书,并不是因为你想成为经济学 家,而是想做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明白人,想摆脱直觉和经验的控制, 想了解经济社会运行的规律,想颠覆自己多年积累的常识和思维定式, 想对这个由海量陌生人紧密连接而成的社会做出恰如其分的反应。 在我眼里,你是一个随时准备颠覆自己思维习惯的人。这本书的目 标也很简单,就是让你不以经济学为职业,也能拥有经济学的智慧。你 要的是值得反复揣摩、可以举一反三、能够学以致用的知识体系,对脱 离实际的数学方程式不再莫名敬畏,也不再满足于经济学散文的零敲碎 打。你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学习,最终用一块块石头筑成城堡。 这本书,给你的就是这样一个完整的体系—— 它为你讲解不可能绕过的经济学核心概念。你会发现这本书比任何 一本现行的教科书都解释得更深入、更详细、更实际和更有趣。 它帮你绕过可以绕过的经济学花招。你不用学会画包络线、求影子 价格、解效用函数……据我所知,没有一个善于解决这些数学难题的经 济学家,会用这些工具来解决他们遇到的任何现实问题。 它让你看到大众视而不见的制度安排,并理解其内在的经济逻辑, 从而启发你将同样的思维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而目前流行的绝 大多数经济学教科书,却只是把这些制度安排看作没有内在结构的黑 箱。 它帮你构筑经济学思维。经济学不难明白,也不难背诵,难在一刻 不忘地运用。我会通过大量实际例子,甚至在你意想不到的场景用上经 济学分析,目的就是让你融会贯通,能像呼吸、走路、游泳和骑车那 样,自然而然地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对世界做出反应。 它帮你培养经济学品位。权衡一种观点,尤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观 点,其标准往往不是对或错,而是高或低、轻或重;看高手过招,辨思 想源流,不论你觉得他们的层次如何,你都可以增长见识,增强自信, 提高对理论的鉴赏水平。 它助你变得更理性、悦纳和进取。你将学会把愿望和结果分开来评 判(理性);你将学会先去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而不是动不动就抱怨 和指责(悦纳);你将忘记经济学家们津津乐道的均衡世界,而着迷于 由创新精神牵引的非均衡的开放社会(进取)。 你会发现人类面临着四大基本约束:东西不够,生命有限,互相依 赖,需要协调。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和制度安排,无一不是为了适应这 四种基本约束而衍生出来的。我们就循着这种约束的内在逻辑,开始稳 扎稳打地前进。相信读完本书之后,你对自己身处的世界会有更深刻的 理解。 第1章 稀缺 为何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曾经说过,好多人, 甚至那些受过长期专业训练的经济学家,也只记得一些技术上的 东西,而没有掌握经济学的精髓。就像一个人背诵了好多乐谱, 却从没听过音乐一样。 而我的目的,是让那些不管是学过经济学,还是没学过经济 学的人,都能听到经济学的音乐。 因此我这里首先讲的,不是术语、图表、概念,而是故事, 是真实的例子,它们会告诉你经济学基本的方法论。 真实世界|经济学的视角 第001讲 | 战俘营里的经济组织 我们经常听到一种观点:虽然经济学分析非常有道理,逻辑自洽, 但经济学分析的对象是完善的市场经济,而中国的市场经济并不完善, 因此要解释中国的现象,需要用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才行。 每当听到有人这样说,我都想给他推荐一篇文章——《战俘营里的 经济组织》(The Economic Organization of a P. O. W. Camp,1945)。这 篇文章的作者雷德福(R. A. Radford)是一位经济学者。“二战”时,他 被当作战俘投进德国战俘营。“二战”结束后,他根据自己在战俘营里的 细致观察,写了这篇文章。 战俘营里的经济活动肯定不是市场经济,但里面人们的行为、发生 的事情,就不遵循经济规律了吗?雷德福在这篇文章里详细描述了战俘 营里的各种经济现象、经济组织和有趣的事情,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 题。 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 战俘营里面的市场行为,是迅速发展起来的。被关到战俘营里的 人,开始时互相关爱,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仅靠关爱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发展起市场交易才能够互相帮助,也只有通过市场交易,才能够公 平地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雷德福说:“事实上,一个战俘物质享受水平的显著提高,不是依 靠自身攫取生活必需品的能力,而是通过商品和服务交换得以实现 的。” 比如在战俘营里,就流传着这么一个励志故事。有一位随军牧师, 他手里拿着一罐奶酪和五根香烟,在战俘营里转了一圈。回来以后,他 手里就凭空多了一袋食物,而他原来手里拿的那一罐奶酪和五根香烟, 却一点儿都没少。这位牧师可不是什么骗子,而是一位增加福利、创造 幸福的商人。 雷德福要讲的是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哪怕物质的总量不发生变化, 只要人与人之间能够进行交易,幸福就能够无中生有。而这个牧师手里 拿着的那一袋食物,就是他创造幸福的证明。 战俘营里的交易,也有一个发展成熟的过程。在中转营里,关押的 都是临时送来的战俘,他们一般只待3~5天就会被转到别的地方去。由 于战俘们彼此陌生,也没来得及安顿,中转营里不仅交易量稀少,成交 价的差距也很大,同时同物,在战俘营一边的价格和另外一边的就不可 同日而语。 相反,固定营里的战俘,则不仅交易频繁,还发展起了交易平台。 他们习惯在固定的地方交易,还会把成交价格写在公告板上。这样,成 交价的差距就会渐渐缩小,即使仍然存在差距,也主要是成交的时间和 物品的质量造成的。 除了物品交易以外,战俘营里还出现了劳动服务市场。有人开始提 供各种各样的服务,比如洗衣服、熨衣服,甚至是画肖像,等等。 战俘营中的价格与价格波动 有交易就有价格,有价格就有价格波动。 在战俘营里,面包由红十字会提供,一个星期两次,星期一和星期 四早上每人发一份面包。拿了这份面包以后,每个人都要保存好慢慢 吃,下次发面包得等三四天。 这样,战俘营里的面包价格就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发面包的前 夜,也就是星期天、星期三的晚上,大多数人都把面包吃光了,面包价 格会达到高峰,交易的价格比平时需要多一根香烟。如果有人坚持在星 期天、星期三的晚上不吃面包,他就肯定能赚到一根香烟。当然,到了 发放面包的当天,面包价格就会回落。 战俘营里的货币 有了交易就会产生对货币的需求。战俘营里没有传统的货币,而是 用香烟来代替。 有了货币,就有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战俘们会用坏香烟代 替好香烟进行交易。一些战俘舍不得用机器造的香烟来做交易,而是把 烟拆了,重新包装,里面混上一些头发丝,卷得又比机器做的烟细一 点,用劣币驱逐良币。当然,如果卷的烟太细的话,别人也会拒绝接 受。 战俘营里的通胀与通缩 只要有货币,就会有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现象。 每当营房周边发生空袭,炮弹在营房边上爆炸时,人们就会变得非 常沮丧,觉得差一点就没命了,存那么多香烟也没什么意义,还是今朝 有酒今朝醉吧,大家就都抽起香烟来了。到第二天早上,香烟少了,通 货紧缩来了,人们发现照原来的价格,东西卖不出去了。 有通货紧缩,也会有通货膨胀。有天早上,有传闻说红十字会要送 一批香烟过来。这就意味着货币流通量会增加。于是,所有物价都上涨 了。一份糖浆,从来没卖过两根香烟,那天早上卖到四根香烟,其他好 多商品也都涨价了。但是到了早上10点钟,消息被证实是假的,所有商 品的价格开始回落了。那天以后,糖浆再也没卖过两根香烟以上。回过 头来看,当时那是泡沫,后来泡沫破灭了。 除此之外,雷德福还写道,战俘营里还存在着跨境贸易、户籍制 度,甚至和外部世界一样,还存在舆论压力和仇富的情绪。 雷德福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经济规律在哪里都起作用,哪怕是在战 俘营里都起作用。如果经济学能够解释战俘营里的现象,它就一定可以 解释战俘营外的经济现象,当然也包括中国的经济现象。 思考题 这一讲的主题是经济规律在哪里都起作用,哪怕是在战俘营里面都 起作用。现在倒过来,请举一个例子,在这个例子里面,经济学规律是 不起作用的,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第002讲 | 马粪争夺案 人们谈到公平与效率时,总会说要么是公平优先,要么是效率优 先,二者此消彼长、互相对立。每当听到人们这么说时,我就会想起 100多年前发生在美国的一个真实案例:马粪争夺案(Thomas Haslem v.William A. Lockwood, 1871 )。 马粪争夺案的故事 这个案子发生在1869年4月6日。原告请了两位帮工,到马路上捡马 粪。他俩从晚上6点干到8点,在马路上共堆了18堆马粪。马粪堆起来以 后,因为太多拿不动,两位帮工就回去取车,准备第二天来运。但他们 并没有在这18堆马粪上做任何标记。 第二天早上,案中的被告看见了这些马粪,就问附近巡逻的人:这 些马粪有没有主人?有没有人要把马粪运走?巡逻的人说不知道。被告 听了以后,觉得这些马粪没有标记,也没有主人,就把马粪运回自己 家,撒到自己的田里了。 到了这天中午,两位帮工带着车过来,发现马粪没了,一问之下, 才知道原来是被告拿走了。双方发生争执,最后闹到法庭上。 鼓励创造财富,还是鼓励对财富做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高清精编版)
经济学 >
经济学 >
经济学-1 >
文档预览
642 页
0 下载
573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本文档由 user 于 2021-02-28 13:31:54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