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美酒与毒药 始于诺贝尔家族的俄国石油工业 能源危机背后的机会 “煤、油”之争背后的隐患 逆向行驶的苏联工业 “二战”成就了苏联的石油工业 赫鲁晓夫时代留下的“裂缝” 农业——苏联的阿喀琉斯之踵 第二章 斯大林的绝地反击 饮鸩止渴的“攘内安外”策略 定时炸弹——《赫尔辛基协定》 诡异的石油危机 “荷兰病”变成了“苏联病” “半吊子”式的阿富汗战争 肢解苏联的开始 油价危机引爆 苏联真正的“死因” 第三章 里海的秘密 车臣,俄罗斯南部的“应力点” 乱象显现 第一次车臣战争 第二次车臣战争 俄格“五日战争” 第四章 经略中东 由来已久的“南下战略” 巴以问题上,美苏联手对付英国 借助埃及,苏联进入战略攻势 隐患凸显,苏联开始全面收缩 安德罗波夫时代的“回光返照” 戈尔巴乔夫时代,苏联在中东全面败退 普京时代,俄罗斯重返中东 第五章 寡头战争 依靠政治资源发迹 依靠混乱崛起 是危机?还是机遇? 石油保卫战 软硬皆施,结束“战争” 第六章 东欧四国演义 此“国”非彼“国”——从概念说起 俄罗斯篇 乌克兰篇 西欧篇 美国篇 尾声 资源型经济 地缘战略 中国石油战略 后记一 漫谈俄罗斯“危机” 后记二 中东之王 附录一 俄罗斯的自然资源 附录二 苏联战后经济的部分数字 参考文献: 前言 自2013年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乌克兰国内武装冲突、克里米亚半 岛、南奥塞梯宣布与俄联邦合并、西方国家制裁俄罗斯、国际油价暴 跌……一系列重磅新闻把普京和俄罗斯再一次放到了各大媒体的头版。 对于俄罗斯这个国家,国内公众的态度非常有意思。一些人将其视 为中国的潜在威胁——因为在近代俄国曾使中国损失了150多万平方公 里的土地;而更多的人,会称呼他们为“战斗种族”——俄罗斯民族的尚 武传统以及普京极具对抗味道的对外政策,对于如今风气略显阴柔的中 国社会而言,具有某种吸引力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纯粹从大国利益角度考虑,中俄是否互为“远虑”我们说不好,但肯 定不是“近忧”。相反,无论是反恐、能源安全,还是新近提出的“一带 一路”战略,都使我们有了很多同俄罗斯进行合作的理由。在看待和其 有关的新闻时,谈不上理解和支持,但保持一个超然的心态并无不可。 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段历史,都是无比珍贵的资源。相对于孰是孰 非之类的道义问题,历史中所蕴涵的经验、教训、规律,对我们而言才 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各国由于环境的不同,它们的历史轨迹有其特殊 之处,但同时更多的还是共性的东西——历史规律反反复复,其实就是 那么几条。 对于特殊之处,我们无需理解,但需要了解,这样才不至于闹以己 度人的笑话;而对共性之处,我们更应当重视。你对一个国家的看法, 并不能改变其历史的参考价值。 正所谓以史为鉴、以人为鉴。 第一章 美酒与毒药 在俄罗斯诸种能源品种中,石油占据着特别的优势地位,这是由其 开发的简易程度和运输的便捷程度决定的……对石油的开发正开始取代 煤炭开发的地位,许多经济学家确信,达成电气时代之前的过渡时期将 是一个石油时代。 黑色的石油对俄罗斯来说如同美酒,然而,酒喝多了人是会醉 的…… 始于诺贝尔家族的俄国石油工业 俄罗斯石油工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晚期,最早在俄国建立石 油工业的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发明炸药的诺贝尔兄弟。诺贝尔兄弟的父 亲叫伊曼纽尔·诺贝尔,是一个生活不怎么富裕但却有一肚子发明的瑞 典人。 1837年,伊曼纽尔来到俄国发展自己的事业,当时沙皇为了应对英 国的威胁,正在积极扩军备战。伊曼纽尔发明了一种新型水雷,并设法 把它推荐给了沙皇。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沙俄军队正是通过伊曼纽尔发 明的水雷,把英国皇家海军的舰队挡在了克列斯塔要塞之外。为此,伊 曼纽尔得到了沙皇颁发的金制帝国勋章,诺贝尔家族从此算是彻底翻了 身。 凭借皇室的赏识,伊曼纽尔在俄国的上层社会迅速建立起了自己的 人脉。诺贝尔家族开始设立工厂,主要业务是船舶动力和机器制造。最 后,步入晚年的伊曼纽尔选择了落叶归根——回到了瑞典。 老伊曼纽尔共有四个儿子,小儿子早夭并没有太多记载,剩下的三 个儿子分别是老大罗伯特(Robert)、老二路德维格(Ludwig)和老三 艾尔弗雷德(Alfred)。他们兄弟三人从小跟着父亲在俄国长大,能讲 一口流利的俄语。在老伊曼纽尔返回瑞典后,大儿子罗伯特在芬兰的赫 尔辛基经营煤化油工厂,老二路德维格在芬兰搞军工厂,而小儿子艾尔 弗雷德,则正是黄色炸药的发明者。 19世纪后期,诺贝尔三兄弟已经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混得风生水起, 但这还只是开始,不久之后,这个家族将因为一块俄国的土地,最终成 为可以左右整个欧洲局势的豪族。这块土地就是位于现在阿塞拜疆共和 国的巴库。 在历史上巴库是波斯拜火教的圣地,因为这里的地下会冒出“天 火”——其实就是地下天然气散发出来后出现了自燃。在公元9世纪,人 们就在巴库发现了石油,由于埋藏得非常浅,靠手工就可以挖到。当时 人们主要是用石油来点灯,此外还有人认为把石油敷在身上可以治病。 到16世纪的时候,巴库的石油买卖有了一定的规模,人们把石油挖出来 后装入皮囊,用驴子运到中东卖给阿拉伯人。 艾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1833~1896),瑞典著名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 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 1723年,围绕着阿塞拜疆的归属,沙俄和当时的波斯帝国开始了长 达近百年的争夺战。1813年,在打了整整90年之后,阿塞拜疆最终归属 了沙俄。 沙俄得到阿塞拜疆的时候,石油对人类的价值还不明显。俄国政府 以四年为一期把巴库的产油区分片承包给各国来的商人,以此赚些算不 上很可观的租金。 而到了1873年,沙俄政府的策略完全改变了。克里米亚战争之后, 俄国急需大量的资金解决政府的财政问题,所以就模仿当时美国的机 制,对当地的资源开采权进行拍卖,拍得者将获得当地资源的勘探、开 采权,有效期长达数十年。 当时巴库已经打出了第一口高产油井。此时,随着燃油发动机的出 现,人们已经开始逐渐认识到石油的巨大价值——这东西不仅能拿来点 灯,而且很可能会成为未来的一种新型燃料。[1] 也正是在1873年,路德维格的军工厂接到俄国政府的一笔大订单 ——45万支步枪。那个时候生产步枪需要用到大量的胡桃木,于是路德 维格就请哥哥罗伯特到俄国的高加索地区去采购所需的这批木材。罗伯 特到高加索搜罗了半天,还是没有凑到足够的木头,却发现很多商人都 在往阿塞拜疆的巴库跑——大伙都在竞拍当地的油田。罗伯特来不及和 弟弟商量,果断用身上带的原本用于买木材的25000卢布,在巴库购买 了一座位于布莱克汤的炼油厂。一切办妥后,罗伯特才回去说服了两个 兄弟。 1879年,诺贝尔三兄弟在俄罗斯注册成立了第一家石油公司——诺 贝尔兄弟石油公司。为了便于运输,诺贝尔兄弟在俄国修建了第一条输 油管道。此外,1878年诺贝尔公司在瑞典定制了世界上第一条散装油轮 ——索罗阿斯特号,用于里海的石油运输。 到了20世纪初期,油将代替煤成为新主要燃料,这已经是毋庸置疑 的大趋势。在这个大背景下,1906年,英国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和诺贝尔 家族在石油领域实现了联手,这两大家族又一道与英国的皇家荷兰壳牌 公司结成了欧洲石油同盟。对比跨越大西洋从美国或者墨西哥购买石 油,从俄国进口石油的运输距离显然要短得多,而且巴库地区开采的石 油品质更好。这样一来,原本由美国资本垄断的欧洲石油市场,开始面 临欧洲石油资本强有力的挑战。[2]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标准石油公司一度想收购诺贝尔公司,但马 上遭到了对方的拒绝。标准的东家洛克菲勒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企图 以低价倾销的方式冲垮欧洲石油集团,这场美欧之间的石油价格战最终 以两败俱伤的局面宣告收场。最终,在1910年美欧两方达成了市场分割 协议,标准石油公司占有欧洲75%的市场份额,欧洲集团占20%,其余 5%留给其他的公司。这样一来,诺贝尔家族在欧洲石油产业的地位算 是完全稳固了下来,成了名副其实的石油大王。 可是好景不长,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宣布将把 帝国主义在俄国境内的资产全部收归国有。诺贝尔家族的成员因此全都 跑到了英国,在那里坐等局势逆转——由于企业主敲骨吸髓式的压榨, 在当时的欧洲,工人起义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而这些起义最终无一不 是在资本家的武力镇压下以失败告终,沙俄就是因为在欧洲地区四处镇 压工人起义,一度获得了“欧洲宪兵”的头衔。因此,欧洲的资本集团在 当时普遍认为十月革命不过是又一个“小插曲”而已。 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外的干涉军很快就如期而至。[3]在这段时期, 巴库一度被英、法、土耳其的干涉军占领。出乎欧洲上流社会的预料, 布尔什维克政权在列强的联合干涉下最终顽强地生存了下来。1920年4 月,红军重新解放了巴库,并且兑现了当初的承诺,将当地的石油工业 收归国有。由于诺贝尔公司的上层战争期间同外国干涉军里应外合,很 多高管在战后以间谍罪被俄国政府逮捕[4]。 这时候诺贝尔家族们就面临一个问题:在俄国这么多年的经营很可 能全部赔掉,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是找人接盘。虽然对俄国的武装干 涉以失败告终,但当时欧、美的政界和商界依旧普遍认为,俄国的红色 政权是无法长期存在的,等到苏维埃政府倒台,当初他们被没收的资产 照样会被收回来——这种认识之下,工人运动在当时的欧洲此起彼伏也 就不足为奇了。很快,诺贝尔兄弟找到了以前的老冤家,美国新泽西标 准石油公司(在此之前,标准石油遭到了拆分,新泽西标准石油是拆分 的产物之一),双方很快就达成了协议。新泽西标准石油以1400万美元 的价格购得诺贝尔公司一半的股份,成为控股方。这就意味着,假如苏 维埃政权垮掉,美国人就将控制俄罗斯1/3的石油生产、40%的炼油能力 和60%的国内石油市场,在工业时代,这就等于是控制了俄国的命脉 ——战略产业假手于人就是这个下场,只要价格合适,对方随时可以把 你的命脉当商品卖掉。 当然,出乎几乎所有人的预料,在强敌环视的情况下,列宁带着布 尔什维克竟然挺过来了。这样一来,美国人不但什么都没有得到,还白 白的替诺贝尔家族分担了至少一半的损失。到此还不算完,1922年“苏 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建立之后,诺贝尔公司和新泽西标准石 油公司又拉着皇家荷兰壳牌集团一道,组成联合阵线,先后拉了十几家 国际资本集团近来,要求苏联政府对他们进行“赔偿”。这一次攻势很轻 易地被苏联外交部门化解,诺贝尔家族又碰了一鼻子灰。 [1]1870年前后,在俄国的里海已经出现用石油做燃料的轮船,当时 只是把地下挖出的石油直接用来燃烧,称之为“黑油”。1882年,英国海 军在一次公开会议上提出,燃油将会取代煤炭。 [2]当时美国的石油产量占全球的63%,俄国的巴库占19%,墨西哥 占5%。 [3]在当时,这是镇压革命的常态,向他国派兵

pdf文档 石油战争

人文社科 > 社科 > 其他 > 文档预览
232 页 0 下载 5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石油战争 第 1 页 石油战争 第 2 页 石油战争 第 3 页 石油战争 第 4 页 石油战争 第 5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有 227 页可预览,继续阅读
本文档由 user2021-04-05 09:22:31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DocHub文库的中文名是什么?( 答案:多哈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