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间谍原本是一种极为秘密的工作,而对于神秘、未知的东西,人们 往往更好奇。美国好莱坞近些年将间谍们的故事搬上银幕正是利用了人 们的这种心理,也使得间谍这一特殊身份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赢得了 人们的喜欢。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尽管那些间谍往往都有着很多特权, 比如外交豁免权或是在某一地区拥有特殊权利等,但事实上,那些间谍 极少使用,因为他们的身份一旦暴露,极有可能就意味着他们将从此告 别间谍工作了。 对于观众而言,影视剧中的间谍形象往往会左右他们对间谍的认 识。事实上,间谍所从事的工作远远不像影视剧讲述的那样,只是为了 获得一份情报或是去实施暗杀、绑架等任务,因为他们身上还肩负着收 集情报的使命,比如对某一地区或政权的颠覆、破坏,或是为国家对这 一地区展开大规模的战争做好铺垫,比如先对这一地区开展心理战术, 以施加压力或进行打击破坏。所以,对于一名间谍而言,他们和那些一 般特工人员不同,因为他们更注重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实施自己的战略。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间谍也早已不再是国家情报机 构的专属职位,而是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各种商业活动中。比如同一个行 业中的两家公司,一家为了超过另一家,经常会派一些间谍混入该公 司,这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因此,这些间谍往往又被称 为“卧底”或是“边缘人”,他们名义上是这家公司的工作人员,实际上却 在为另一家公司秘密做事。 这种工作性质上的不同也使得这些间谍根本无法和敌对方展开正面 交锋,而只能采取心理战术。比如二战时期英国军情六处的维吉尼亚· 霍尔和克里斯蒂娜等著名间谍,她们虽然看上去都是弱不禁风的年轻女 性,但是多次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尤其是维吉尼亚·霍尔,虽然失去了 一条腿,但在被德国纳粹秘密警察四处悬赏捉拿的情况下,依然深入战 区,为英国军情六处搜集到很多重要的情报。为此,英国军情六处和美 国中央情报局多次向其颁发勋章,却都由于维吉尼亚·霍尔在战后依然 做着间谍工作而未能当面将勋章戴在她的胸前。 从这些著名的间谍身上可以看出,他们之所以能够顺利地完成每一 次任务,并不是他们个人身上有着多么大的能力,而是他们都具备了一 名专业间谍的心理素质和技能,因此他们才能在很多不同的场合战胜敌 人。比如维吉尼亚·霍尔,她有一条腿是假肢,所以她的形象可以说很 好辨认,但是秘密警察四处重金悬赏搜捕非但没能抓住她,反而让维吉 尼亚·霍尔不断获得了对方的很多重要情报,并成功地利用人们对战争 的憎恨而在后方策反了很多人。 作为间谍这一特殊人群,由于工作性质和长期训练以及深入敌人内 部长期卧底,必须具有十分顽强的心理素质。当然,这也得益于他们对 自己所处环境的敏锐观察和判断,以及对那些和自己打交道的人的准确 判断。比如,如果想让一支驻军瓦解,他们并不会直接去军中散播某些 信息,而是先从这支驻军的周围入手,因为战争的痛苦只有那些身居战 区的人民才会更加感同身受,如果能够成功抓住这些当地人民对战争的 厌恶情绪,那么他们一旦决定站出来,就势必会将这种对战争的怨气传 染给那些军队的士兵,如此一来,自然就能成功地将敌军的士气瓦解 了。 其实,无论是那些国家情报机构的情报间谍,还是经济时代之下的 商业间谍,还是美国中央情报局、英国军情六处的那些特工人员,甚至 是那些联邦警察,他们之所以能够在原本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不止一次 地转败为胜,以小搏大取得成功,是因为这些间谍、特工或警察等身上 都具备着良好的间谍素质,通过长期训练和实践,他们能够通过对手表 现出的某些细微的变化,在极短的时间内洞悉对手的心理,然后做出准 确的应对策略。尤其是那些有着多重身份的间谍,他们更是有着高超 的“读心”本领,他们不仅要揣摩一个普通人的心理,还要揣摩一名间谍 的心理,这样才能够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同样,现代社会的人如果能够了解一些间谍心理学,即使自己不会 去从事间谍工作,也能够在商场或是职场中及时捕捉那些相对立场的一 方的一举一动,明了对方的心理。俗话说得好:“人无伤虎意,虎有吃 人心。”商场如战场,多学一点间谍心理学,才能够做到游刃有余。 第一章 让对方感觉被孤立——间谍 瓦解士气的心理学 作为情报机构的专业间谍,他们在与犯罪分子进行周旋时,一般都 会主动出击,掌握主动权,否则局面一旦出现不利,将很难再力挽狂澜 扭转局势。因此,尽管这些间谍的身份都是“隐性”的,但他们向对手 发起进攻时却往往都是主动的。作为情报人员,这些间谍在采取的具体 措施上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其目的性却是很强的。比如,很多时候这些 间谍虽然表面看起来并未直接与对手交锋,可实际上他们却是在采用一 种迂回的战术,从对手的各个侧面包抄,逐一击破,使对手处于一种孤 立的局面,再进行猛烈的进攻,进而将其一举击败。尽管这种孤立对手 的做法表面上看来并不“主动”,实际上却能够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因为即使是再强大的对手,一旦被孤立起来,就会像一只困兽,自身纵 有万般的本领,也很难再施展出来,只能束手就擒。 1 让对方感觉到被孤立是取胜的法宝 无论是在社交场合还是在联邦警察破案的过程中,那些原本只有美 国中央情报局或是国家安全局等情报机构的间谍们才会使用的心理战 术,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运用,并且得益于他们对间谍心理学的深入 分析与透彻理解,无论是在工作、社交还是在破案中,联邦警察都得到 了很多帮助。而在研究间谍心理学的过程中,有一种心理策略得到了很 多联邦警察的欢迎,那就是在与犯罪嫌疑人进行周旋时,如果能够巧妙 地运用一些间谍瓦解士气的心理学策略,不是从正面与对手展开交锋, 而是从侧面向其发起进攻,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联邦警察可以 借此孤立对手,让对手在不知不觉中感觉到自己被孤立,然后再实施一 系列的打击措施。 实际上,将对手孤立起来,于他的实力并没有什么损伤,为什么他 却往往会因此而失去了战斗力呢?这是因为,对间谍而言,他们极少会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与对手发生正面冲突,因为那样做会直接将自己暴 露出来,间谍这种特殊的工作性质制约了那些间谍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 所采用的策略。因此作为间谍,他们在与对手展开“正面”交锋或是采用 迂回战术的过程中,他们所实施的“进攻”都是一场心与心的较量,而并 非传统意义上的“交锋”。因此,间谍对对手的打击都是基于心理。兵法 有云:“谋事不以力,而以攻心为上。”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战而屈 人之兵”。所以说,要想将对手彻底击败,并不在于非要用武力去压倒 性地打败对方,只有从心理上彻底将对手击垮,才能够真正做到战胜对 方。比如众所周知的“七擒孟获”,诸葛亮用的其实就是一种心理战术, 因为他所要“擒”的远远不止是一个孟获,而是人心。当孟获的手下都被 诸葛亮折服后,孟获自然也就被众人孤立起来,他自然也就从心理上彻 底败给了诸葛亮。 同样的道理,那些间谍对对手所展开的攻击,大多都是运用这种方 式。美国反间谍心理专家认为,一个人只要从心理上被打败了,纵然是 他拥有着最为庞大的兵力,也是没有丝毫战斗力的。 比如因“棱镜门”事件而吸引全球的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前情报间谍 斯诺登,很多人都认为,斯诺登本是中央情报局的一个情报分析员,并 不能算一个真正的间谍,但事实上,他所从事的就是一种新时期的情报 间谍的工作,这在美国很平常,因为美国那些情报机构的间谍大多来自 网络黑客。因此,斯诺登向《华盛顿邮报》爆料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国家 机密“棱镜计划”之后,很多人都对他的行为感到不解,并担心他的人 身安全,但只有维基解密网站的创始人阿桑奇不以为意,并且对外界宣 称,没有什么能阻止斯诺登继续爆料。 事实上,这一消息公布后,斯诺登果然再次曝光出美国国家安全局 基于全球战略的窃听计划及对英国所采取的窃听措施。很多人都对此不 解,因为不仅美国政府已经下达了全球通缉令,很多国家都拒绝对斯诺 登提供政治庇护。斯诺登如此做岂不是将自己逼上了绝境?事实上,人 们忽略了一点,作为情报间谍的斯诺登,他深谙间谍的心理攻略。斯诺 登曝光“棱镜计划”,实际上就意味着他和整个美国的情报机构和联邦 政府之间形成了一种敌对的局面。当然,从双方的实力上说,斯诺登显 然是弱小的、孤立的。离开美国后,面对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全球搜捕, 斯诺登之所以仍然不断爆料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机密,正是因为他掌握了 一种典型的间谍心理战术。 从间谍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如果斯诺登在把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之 后,没有继续向外界曝光美国国家安全局的那些机密,而是听从了美国 国家安全局的公开劝诫,不再继续“叛国之举”的话,那么他的安全就会 受到极大的威胁。因为如果那样做的话,斯诺登就会在瞬间失掉很多像 阿桑奇一样的帮助者,以及他所到之处的当地政府为他所提供的“临时 性保护”。而作为斯诺登的敌对方——美国政府,尽管在“棱镜门”事件 之后,他们便发出了对斯诺登的全球追捕,但实际上并没有做出什么具 体举动。因为作为美国两个最大的情报机构——美国中央情报局和国家 安全局,其所拥有的间谍特工可以说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当 年,基地组织的头目本·拉登都未能逃脱其追捕和暗杀,更何况是一个 出自中央情报局的情报间谍呢?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美国国家安全局 并不想真正去追捕或是暗杀斯诺登,他们频频对斯诺登“示好”,比如他 们不止一次地公开表示,只要斯诺登不再继续向媒体曝光自己所掌握 的“国家机密”,那么他们将撤销对斯诺登发出的通缉令,并恢复其护照 的合法性。而与此同时,美国政府还一直对那些给予斯诺登帮助的组织 或是国家施加压力,比如从一开始便允诺可以为斯诺登提供政治庇护的 冰岛和厄瓜多尔政府。美国政府利用外交或贸易等手段,使得这些国家 不得不开始转变对斯诺登的态度。 这一举动无疑出自精于心理战的“间谍之家”——美国中央情报局和 国家安全局,而他们对斯诺登所采取的正是间谍心理战中的将对手孤立 起来的策略。因为他们比谁都明白,只要斯诺登能够答应不再继续曝光 揭秘,那么他势必会因此一点点失去那些一直帮助他的组织或政府,将 他“孤立”起来后,日后如何去处置这样一名“叛徒”就由他们做主。然而 他们却忽略了,尽管斯诺登不是一名传统意义上的间谍,但是作为中情 局的情报分析员,他同样需要接受某些特殊的训练,并且斯诺登在工作 之余,对于间谍的那些心理学也早已明了,他又怎么能够轻易就范呢? 在这场较量中,斯诺登作为表面被动的一方,实际上从一开始就占 据了主动的地位。他所做的一切,其实同样是源自一名间谍所应当具备 的心理攻略,和美国中央情报局与国家安全局的做法如出一辙,他同样 是想通过自己的举动将美国中央情报局和国家安全局孤立起来。因为他 很清楚,如果自己停止爆料的话,那么他很快就会淡出人们的视野,那 样自己无疑将面临更大的危机。而如果他继续不间断地将那些国家机密 曝出来,在全球人的高度关注之下,美国国家安全局即使叫嚣得再厉 害,也不敢贸然对他下杀手
间谍心理战
心理学 >
心理学 >
心理学 >
文档预览
228 页
0 下载
46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本文档由 user 于 2021-04-11 08:55:10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