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点 ——为什么我们易被偏见左右? [美]约瑟夫·哈利南 著 赵海波 译 目录 引言 我们为什么会受到偏见的影响? 第1章 为什么我们视而不见? 我们的观察存在局限性 为什么专业人士的洞察力更强? 我们只能注意到自己关注的内容 电影里的穿帮镜头 人们通常会忽视细节 有些错觉在所难免 我们会看到自己希望看到的:消失了的啤酒 我们生来就知道要放弃 请把枪械放在你头上的行李箱中 第2章 大脑喜欢记住什么,忘记什么? 大脑认为细节不重要,意义才重要 名字不如职业重要 舌尖之误 只记得部分,而非全部 把没有意义的变得有意义 为什么总是忘记密码和藏东西的地方 如何更好地记住面孔 为什么会误认犯罪嫌疑人? 漂亮的面孔更易被记住 第3章 联想带来的偏见 第一印象,难以动摇 身体泄露女人的秘密 你喝的不是酒,只是瓶子 红色胶囊比白色胶囊药效强? 要不要改选择题的答案? “悔恨”扮演的角色 “蒙蒂·霍尔”的选择 一些错误比其他错误更加让人难以释怀 第4章 大家都戴着有色眼镜 我们把自己回忆成…… 周围的世界,以你为中心旋转 “事后之明”,无法做到客观公正 关于性伴侣,男女回答大不同 为什么赌徒对赢钱都信心满满 我们比自己意识到的还要浅薄 医生在开处方时也会受到影响 披露偏见,并不能消除偏见 面对利益冲突,人们倾向于逃避 第5章 人们倾向于专注于一件事 我们并不擅长一心多用 一心多用=遗忘 桥?什么桥啊? 最常见的反例:开车走神 车轮上的客厅,还是车轮上的灵柩? 容易分神的大脑 高科技副驾驶员 第6章 周围环境带来的干扰 我们是如何界定问题的 牢牢把握自己能确定的事情 问题界定与金钱 时间如何影响决策 美带来的升值 基准数字与心理操纵 房产标价的秘密 第7章 有些错误,新手反而不会犯 为什么头条往往最受关注 只有新手才能捕捉到的错误 一个“泰坦尼克式”的重大失误 错一次就容易错两次 情境的重要性 在公园散步如何提高记忆力 欢乐的结局 第8章 大脑偏爱简洁 变直了的塞纳河 大脑对信息的处理偏见 人们倾向于接受合理化的信息 你能记住多少歌词? 你的话有多少是真实的? 说谎还是“印象管理”? 第9章 性别差异带来的偏见 自负的男性 男性更易冒险 撒谎和彩票 男性比女性更多地使用软件的高级功能 修补漏洞的重要性 男性和女性分别是怎样找路的? 到8岁时,男孩的活动范围就远超女孩 为什么男人不爱问路? 第10章 几乎所有人都会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反被商家利用 从胖子身上获利 不去上的健身课,你为什么还会付费? 信用卡如何利用你的过度自信? 了解自身的局限 天气预报员能教给我们什么? 反馈的作用 巴菲特最严重的一次失误 赌注背后的原理 信息过量对人们的误导 信息充足不等于准确度,但等于自信度 管理者的决心 第11章 怎样跳出思维定式 不要盲目相信专家 练习,练习,再练习 头脑里的大型图书馆 重视说明书,而不是经验 射钉枪事故 700页的使用手册 一条路走到黑 摆脱思维定式 第12章 避免盲点,精心设计约束条件 两次都犯了同样的错误 药物名字的内涵 飞行员如何确定航线? “无错设计”中的经验教训 多重保险的流程设计 重视“系统性错误” 态度和错误 两边都被切除的手术 第13章 为什么我们总是高估未来的收益? 告诉你一个在加州生活的有趣故事 预知自己(以及他人)在未来的感受 礼品卡是个馊主意 错误的关注点 结论 致谢 献给 杰克 凯特 安妮 以及我最想献给的人 帕姆 致我最好的朋友 霍华德·K.赫斯 引言 我们为什么会受到偏见的影响? 生活中,我们总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希望购买某处房产,却没 能及时出手;想与心仪的人喜结连理,却无故错过,抱憾终生。股票 被彻底套牢,工作也全无进展,有时候甚至突然冒傻气,为了节省几 元,想要动手给自己理发。 其他人也像我们一样,会犯很多错误。我从事记者工作20多年, 养成了一个小小的嗜好,就是喜欢收集这类犯错的故事(也许有人觉 得这个嗜好有点儿不合常理)。我在一个文件袋上贴上写有“失误” 一词的标签,然后把自己看到的这类事件从报刊上剪下来,存放到文 件袋里。 有这么一则我喜欢的故事,它被刊登在我家乡出版的《芝加哥太 阳报》某日的第34版。这件事发生在十几年前,地点是南威尔士的圣 布赖兹村。根据联合通讯社的报道,一群治安员袭击并捣毁了当地一 位著名儿科医生的诊室。 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根据警方的说法,原因是:当地的这些治安员不小心把“儿科医 生 ” ( pediatrician ) 一 词 误 认 作 “ 恋 童 癖 者 ” ( 美 式 拼 写 为 pedophile)了。 卷入该事件的伊薇特·克卢蒂医生被迫离开了自己的住所——一 座外墙上喷有“paedo”字样的房子。“恋童癖者”一词的英式拼法是 “paedophile”,而“paedo”是它的缩写。事后,伊薇特·克卢蒂医 生接受了当地报社的采访。 她说:“我觉得我这次真的受了无知的害。” 90%的人都会犯错 是的,伊薇特·克卢蒂医生因他人的无知受害,而我们又何尝不 是如此。我们都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话,此言着实不 假。在大多数事故背后,我们总能发现人为的失误:飞机坠毁 (70%)、车祸(90%)、工作场所的意外事件(也是90%)。任何你所 能想到的事情也大都如此。一旦错误被归因于“人为失误”,人们往 往也就不再深究了。然而,事情本不该如此——仅仅是为了真正地减 少失误,你我也该进一步探究下去。 许多时候,失误的原因并非出自个人,至少不能完全将其归咎于 个人。在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时,我们的视觉、记忆和感知都会受到 某些系统性偏见的影响。由于这些偏见,我们往往会在不知不觉间陷 入错误的泥沼。比如,习惯使用右手的人在进入一幢建筑物后,会倾 向于右转——尽管这么走不一定是最近的路线。而大多数人,包括左 撇子,会对数字7和蓝色存在过度的偏好。我们也会受到自己对事物第 一印象的摆布,而不愿意更改在考试时写出的最初答案——尽管有许 多研究表明,修正答案往往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大多数人偏爱数字7和蓝色。 “期待”会影响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常常会影响我们的行 为。比如,人们在偶遇一个陌生人时,如果得知那人是一名卡车司 机,人们就会说他看上去有点儿胖;当得知那人是一名舞蹈演员时, 人们就会说他看上去比较瘦。再比如,在一家饭店里,有一半的顾客 得知他们手里免费的那杯赤霞珠葡萄酒产自加利福尼亚,而另外一半 人则得知酒杯里的葡萄酒产自北达科他州。得知酒来自北达科他州的 那些人,不仅吃得少,而且很快就离开了饭店,即使那些被认为感觉 并不敏锐的人群,也会表现出同样的倾向。[1] 对于那些认为地球正在 变暖的农民来说,他们印象中的气温比统计图表中记录的数字高。那 些不相信地球正在变暖的农民呢?他们印象中的气温要比历史纪录低 很多。 在以上这些案例中,我想要告诉大家的不是人们认为卡车司机要 比舞蹈演员胖,也不是说现在的地球确实是在变暖(当然,如果你想 拿这些事跟别人打赌的话,则另当别论)。我想要告诉大家的是,这 些固有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自己根本无法觉察的,我们心中是存 在偏见的,可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这种倾向太强大,以致我们确 切地知道它的存在,却无法纠正它。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第一印 象”的力量。近90年来,对“更改答案”问题的研究表明,大多数情 况下对答案的更改,都是将错误改为正确,而大多数更改答案的人, 都提高了自己的考试成绩。有一篇综述文章全面回顾了33份关于“更 改答案”问题的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就平均水平来说,没有一 项研究发现人会因为改变了自己的答案,使情况变得更糟。然而,即 使学生们得知这一研究结论,他们还是倾向于坚持自己的最初选择。 顺便说一句,投资者在选择股票的时候,大致也是如此。有70%的人即 使发现自己当初选择某只股票的理由是错误的,还是倾向于坚持最初 的选择。 无论好坏,我们都要承受 如此看来,类似的偏见根深蒂固。人类有许多优秀的品质,这让 我们可以做好各种各样的事情,然而,这些品质往往又有着鲜为人知 的另一面,那足以让我们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举例来说,人类可以 迅速地对事态的发展做出判断。在不到十分之一秒的一瞥之间,我们 就能将一幅场景尽收眼底,并且通常能捕捉到该场景的内涵和主旨。 这种迅速观察并得出判断的能力,不可避免地需要我们付出一定的代 价,那就是:我们会遗漏场景中很多重要的细节。但问题恰恰就在 于:我们自己通常并不觉得遗漏了任何事情,自认为看到了场景中的 一切,但事实上我们没有做到这一点。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来自好莱 坞。电影胶片是由一幅幅独立画面构成的,然后以每秒24帧的速度播 放。不过,当它们被投射到大屏幕上后,我们看到的就不是一幅幅静 止的画面了,而是活动的影像。当然,这是一种“美妙的错觉”,我 们不仅不介意它的存在,还乐在其中。然而,类似的视觉误差却可能 带来致命的后果,比如医生通过观察X光片寻找机体癌变的线索时,或 者是安检人员在机场的行李中寻找炸弹时,而且,正如我们将要看到 的,他们常常出现差错。 身边的环境根本就帮不上你 简单说来,我们的大脑并不像我们所设想的那样工作,然而,我 们遇到的很多种情况就好像我们已经预先设定了一样。生活中,我们 不停地被要求提供诸如密码、个人识别码和用户名等内容,可对于这 类信息,我们的记忆力完全无法应付。在一项测试中,30%的人在仅仅 一个星期之后就忘掉了自己的密码;在另一项测试中,3个月后,至少 有65%的人把自己设置的密码忘得精光。 在一项测试中,30%的人在仅仅一个星期之后就忘了自己的密 码;在另一项测试中,3个月后,至少有65%的人把自己设置的密 码忘得精光。 尽管我们“一心多用”的能力非常有限,可是,需要一心多用的 工作却总是把我们推向生命的极限。确切地说,一心到底能几用还要 取决于我们具体做的是什么。但就一般情况而言,一个人短时记忆的 极限是能同时记忆5项互不相关的事物。想想看,你在驾驶汽车时需要 记住多少东西?仪表导航系统、速度控制器、防碰撞预警装置、盲点 预警装置、后视摄像头、儿童娱乐系统、MP3音乐播放器、移动电 话……现在的汽车配备了太多装置,过度地分散了驾驶者的注意力, 从而增加了发生车祸的风险。可谁应该为车祸负责呢?是你,还是汽 车? 对错误根源的这种误判,正是我们不断重蹈覆辙的一个重要原 因。很少有人能做到吃一堑,长一智,因为我们找到的往往并非问题 的根源。一旦出了差错,尤其是出了大问题,人类的一种本能倾向就 是诿过于人。因此,要弄清问题到底出在何处绝非易事。如果出现的 问题后果严重,可能还会有“中立的”调查人员来对事故做出分析。 可是,调查人员同样会受到偏见的困扰:他们知道“发生过”什 么。如果预先知道事件的结

pdf文档 盲点:为什么我们易被偏见左右?

心理学 > 心理学 > 心理学 > 文档预览
219 页 0 下载 658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盲点:为什么我们易被偏见左右? 第 1 页 盲点:为什么我们易被偏见左右? 第 2 页 盲点:为什么我们易被偏见左右? 第 3 页 盲点:为什么我们易被偏见左右? 第 4 页 盲点:为什么我们易被偏见左右? 第 5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有 214 页可预览,继续阅读
本文档由 user2021-04-11 11:46:44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DocHub文库的中文名是什么?( 答案:多哈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