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心理学 [奥地利]阿德勒 著 王童童 译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儿童教育心理学/(奥地利)阿德勒著;王童童译.—北京:中华工商 联合出版社,2017.9 ISBN 978-7-5158-2089-7 Ⅰ.①儿… Ⅱ.①阿…②王… Ⅲ.①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Ⅳ.①G4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208772号 儿童教育心理学 作 者: [奥地利]阿德勒 译 者: 王童童 策划编辑: 胡小英 责任编辑: 李 健 邵桄炜 装帧设计: 胡椒书衣 责任审读: 李 征 责任印制: 迈致红 出版发行: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印 刷: 北京天宇万达印刷有限公司 版 次: 2017年11月第1版 印 次: 2017年11月第1次印刷 开 本: 710×1000mm 1/16 字 数: 158千字 印 张: 13.5 书 号: ISBN 978-7-5158-2089-7 定 价: 38.00元 服务热线: 010-58301130 销售热线: 010-58302813 地址邮编: 北京市西城区西环广场A座19-20层,100044 http://www.chgslcbs.cn E-mail:cicap1202@sina.com(营销中心) E-mail:gslzbs@sina.com(总编室) 工商联版图书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目 录 译者序 第一章 导论 了解儿童 社会情感需求 第二章 人格的统一性 儿童人格统一性的发展 行为模式逻辑 第三章 追求优越及其对教育的重要意义 自卑与超越 保持平衡 学校的教育 第四章 正确引导孩子追求优越感 有益的标准 获取特权的小手段 过度纠正和治疗的恶果 当劣势成为一种防御机制 第五章 儿童的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中的恶性循环 消极语言会剥夺孩子的希望 自卑的表现 第六章 防止儿童出现自卑情结 儿童对外在环境的评价 忽视与宠溺 社交中角色扮演 第七章 社会情感和儿童成长的障碍: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 儿童对社会情感的心理诉求 社会情感直接影响逻辑和语言能力 家庭环境影响孩子性格和成就 家中第一个孩子的共性 第八章 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儿童的心理处境及其矫正 儿童的自动定位 儿童行为和内心的背离 理想化的思维方式 第九章 作为儿童准备性测试的新环境 儿童的对抗行为 孩子微行为中的信号 对新环境的不适 性别不平等带来的伤害 第十章 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智力测试的功能 适当程度的竞争 遗传与成绩单 学生留级和跳级的问题 关注儿童心理 第十一章 外在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训练儿童的合作能力 家庭成员的不良行为 来自亲戚的误伤 如何给孩子挑选读物 第十二章 青春期和性教育 青春期——至关重要的时期 青春期画像 掌握正确的性教育 第十三章 教育者的主要任务 了解孩子的压力 帮助孩子重建人格系统 第十四章 对父母的教育 善意的合作 正面管教 附录1 个体心理问卷 附录2 五个孩子的个案及其评论 作者简介: 阿德勒,全名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 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曾为弗洛伊德精神 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后因分歧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创立个体心 理学,另建立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1920年后任教于维也纳教育学院, 成立儿童指导中心;1926年,受聘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35年,在美 国创办了国际个体心理学学刊;1937年,受邀到欧洲讲学,因疲劳过 度,心脏病突发离世。1976年,以他的心理学理念为基础而成立的 S.T.E.P.父母效能系统培训课程风靡西方。其代表作有《自卑与超越》 《生活的科学》《神经症问题》《儿童教育心理学》《个体心理学的实 践与理论》等。 译者序 本书的著者阿德勒,全名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 -1937),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社会教育家,还 是个体心理学的失驱。 1870年2月7日,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的一个富裕家庭, 但是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因为他天生体弱多病,直到4岁才会走 路。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由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的论文,使其 名声大噪。1912年,阿德勒在其《神经病的形成》一书中提出他的新心 理学理论。新心理学理论包含了他的大多数主要概念。1920年,他在维 也纳创办了第一所儿童指导诊所。在心理病理学的个案里,阿德勒多次 访问美国,为大量的听众讲课。1932年,他成为日本长岛医学院的心理 学教授。1934年他定居纽约。1937年5月28日,阿德勒因心脏病逝世于 苏格兰的阿伯丁。 阿德勒开创的“个体心理学”理论,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他所提出的“自卑情结”“补偿机制”等概念,深深渗透到现代中 西方文化和大众的科学常识之中。 阿德勒认为,人的生理缺陷带来人的自卑感,如果人对自卑感无法 找到满意的补偿,那么,人就会有精神疾病,即心理、情感的功能性紊 乱和失调。另外,阿德勒强调个人必须与社会构成联系。个人只是社会 的一分子,一个人对待社会中他人的态度,以及与他人的合作能力,直 接影响着他的心理健康。 阿德勒还指出,由于人格结构形成于儿童期,所以,要想找出人格 心理问题的症结,只能从人的童年时期入手。并且帮助儿童形成健康的 人格就变成了头等重要的事情,这也就是“教育”一词在阿德勒心目中的 含义。 阿德勒的这本《儿童教育心理学》主要围绕如何帮助儿童形成一个 正确、健康的人格这一核心问题来展开。他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儿 童独立、自信、勇敢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总的来 说,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才是儿童教育的首要任务。 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孩子害 羞、孤僻、口吃、尿床、打架、说谎,甚至不爱学习等。关于这些问题 的心理诱因以及解决方案,阿德勒的这本书中也有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阿德勒告诉我们,儿童的这些行为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只是表象,家 长暴力地制止和打骂,只能让问题更严重。 本书基于个体心理学这个理论依据,对儿童人格构成做了全面、透 彻的分析,对为人父母者、教师及所有关心或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人, 都有着非凡的意义。此外,本书还介绍了人的天性、遗传等因素对一个 人儿童时期的影响。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本书还是一部探讨人性、 人的心理、人与社会关系的心理学佳作。 一个人的性格在十岁左右,就会靠自己的思想、行为而 定型,而且会这样使用一辈子。 ——阿德勒 第一章 导论 每个人都是一幅画作,又是这幅画的作者。人类虽然共同生活 在同一个世界中,每个人却在用迥然不同的方式来塑造自己,根据 他对事物的看法来调节自己,尽管他的看法并不全部正确。因此, 我们要全面观察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和障碍,特 别是个体在儿童时期形成的认知偏差,因为这种偏颇的认知会影响 他以后的人生。 了解儿童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育问题对于成人来说,其实就是自我认识 和自我指导的一个过程。教育问题于儿童来说也是一样,但这两者之间 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由于儿童正处于发育阶段,自我认知和自我指 导能力非常薄弱,外界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拥有两万年的 时间可以用来发展文明,且环境又许可的话,我们完全可以放任儿童按 照自己的意愿成长,他们最终也能达到现在的文明水平。但遗憾的是, 时间并没有这么充裕。因此,成人必须对儿童进行教育,关注并引导他 们的成长。 然而,这里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对儿童的无知。因为要成年人正确地 了解自己的爱憎悲喜已属不易,更何况是了解儿童,要在掌握丰富知识 的基础上去指导和引导他们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个体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儿童心理的重要科学,这不仅因为这个领域 本身的重要性,同时还因为我们能够通过了解孩子借以认识成年人的性 格特征和行为方式。个体心理学不同于其他心理学,它不允许理论和实 践脱节。个体心理学集中研究人格的统一性,并将自己的科学目光投向 整体人格对其发展和可能表现的充满活力的追求。从这一观点出发,个 体心理学的科学知识本身就是实际生活的指南,因为知识的意义也就是 懂得是非曲直。无论是心理学家、父母、朋友还是个体本身,如果能掌 握个体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就能懂得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指导人格的发 展。 个体心理学所采用的这种研究方法,使它的学术形成了一个有机的 整体。根据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个体的行为是由个体的统一人格诱发 和指引的,由此可知,个体的行为反映了个体的心理活动。 关于人的发展的一个根本事实就是:人的心理总是充满着有活力 的、有目的的追求。人自出生那一刻起,就在不断地追求发展,追求完 美,这种追求是无意识形成的,但却无时不在。这种有目的的追求主宰 了人一生的具体行为,它甚至主宰着我们的思想,因为我们的思维并非 是客观的,而是与我们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相一致的。 人格的统一性隐藏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每一个个体都代表了人格 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同时每个个体又是其人格的统一体所塑造的。所 以,每个人都是一幅画作,又是这幅画的作者。但是,他却不能称为一 个画技精湛的画家,也不会对自己的肉体和灵魂产生完整的认知。 在考察人格的建构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人格的统一性,并不是 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发展的,而是建立在个体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看 法的基础上,它有其独特的方式和目标。也就是说,人对客观事实的看 法和观点并不等同于这个事实本身。因此,人类虽然生活在同一个世界 中,但却在以不同的方式塑造自己。每个人都根据他对事物的看法来调 节自己,但他的看法有些是正确的,也有些是错误的。因此,我们要全 面观察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和障碍,特别是个体在儿 童时期形成的认知偏差,因为这种偏颇的认知会影响他后来的人生轨 迹。 有一个52岁的女人,她总是没完没了地贬损比她年长的女性。回想 起自己的童年,她有一个姐姐是万众瞩目的焦点,而她却时常被人遗忘 在角落,她由此生出一种屈辱感。如果运用个体心理学的“纵向”观察方 法来探讨这一案例,那么,就可以发现这个女人从童年到生命的后期阶 段都存在着同样的心理机制和心理动力:她总是担心别人会轻视她;当 她注意到别人比自己更招人喜爱时,就会心生怨恨。因此,尽管我们对 这个女人的生活或人格的自我统一体一无所知,我们依然可以根据所知 的事实来对她有所了解。在这方面,心理学家如同一个小说作者,运用 一条确定的行为主线、一种生活风格或一种行为模式来建构人物的生 活,以确保人物整体人格的完整性。一个优秀的心理学家甚至能够预测 到在特定情境下这个女人的行为,并能够清晰地描绘出她一生中所经历 的附带的人格特征。 个体的追求或寻
儿童教育心理学
心理学 >
心理学 >
心理学 >
文档预览
208 页
0 下载
522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本文档由 user 于 2021-04-11 09:04:47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