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书名:康德与鸭嘴兽 作者:【意】翁贝托·埃科 译者:刘华文 责任编辑:张鑫 关注微博:@数字译文 微信公众号:数字译文 我们的产品:译文的书 联系我们:hi@shtph.com 问题反馈:complain@shtph.com 合作电话:021-53594508 Digital Lab是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业务的实验部门,成立于2014 年3月。我们致力于将优质的资源送到读者手中。我们会不断努力,做 体验更好、设计更好的电子书,加油! 上海译文出版社|Digital Lab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论存在 1.1 指号过程和某物 1.2 一个牵强的问题 1.3 为什么有存在 1.4 我们如何谈论存在 1.5 亚里士多德存在的无解问题 1.6 存在的复制 1.7 诗人的发问 1.8 一个世界知识的模型 1.9 关于存在逃脱的可能性 1.10 存在的抵抗 1.11 连续体的含义 1.12 肯定的结论 第二章 康德、皮尔士和鸭嘴兽 2.1 马可·波罗和独角兽 2.2 皮尔士与黑墨水 2.3 康德、树、石头和马 2.4 感知判断 2.5 图式 2.6 那么这条狗又怎样呢 2.7 鸭嘴兽 2.8 重释皮尔士 2.8.1 基础、质性和初级像似论 2.8.2 初级像似论的低门槛 2.8.3 感知判断 2.9 本质 第三章 认知类型和核心内容 3.1 从康德到认知主义 3.2 感知与指号过程 3.3 蒙特祖马二世和马 3.3.1 认知类型(Cognitive Type,简称CT) 3.3.2 从CT到核心内容 3.3.3 摩尔内容(Molar Content,简称MC) 3.3.4 NC、MC和概念 3.3.5 关于指称 3.4 指号过程的基词 3.4.1 指号过程的基词和阐释 3.4.2 论范畴 3.4.3 指号基词和言说 3.4.4 质性和阐释 3.4.5 CT和作为“图式”的图像 3.4.6 “可供属性” 3.5 经验性实例和文化性实例 3.5.1 天使长加百列的故事 3.5.2 作为共同能力区域的CT和NC 3.6 从类型到代指符或者从代指符到类型 3.7 CT集群 3.7.1 类型vs.基本范畴 3.7.2 蒂尼·蒂姆的故事 3.7.3 四足牡蛎 3.7.4 CT和原型 3.7.5 其他类型 3.7.6 如果在一个冬天的夜晚有一名司机 3.7.7 个体的相貌类型 3.7.8 形式个体的CT 3.7.9 识别SC2 3.7.10 一些公开的问题 3.7.11 从公共性CT到艺术家的CT 第四章 介于词典和百科全书之间的鸭嘴兽 4.1 山脉和山脉 4.2 文件和目录 4.3 野性范畴化 4.4 不可抹去的属性 4.5 鸭嘴兽的真实故事 4.5.1 水鼹鼠还是鸭喙平足兽 4.5.2 没有乳头的乳房 4.5.3 寻找失去的作品 4.6 订立合同 4.6.1 八十年之久的谈判 4.6.2 叶尔姆斯列夫vs.皮尔士 4.6.3 变化不定的连续体在哪里 4.6.4 凡维尔 4.7 契约和意义 4.7.1 词语的意义和文本的含义 4.7.2 意义和文本 第五章 关于指称即契约的笔记 我们能指称所有的猫吗 指称马 sarkiapone的故事 有封闭的白盒子吗 作为电子邮件的神圣心智 从神圣心智到共同体的意向 替代物和协商 杰基尔博士和海德兄弟的奇特情形 琼斯疯了吗 南茜想要什么 是谁死于五月五日 不可能的客体 对瓦萨号的识别 关于亚哈的另一条腿 Ich liebe Dich(我爱你) 第六章 像似论和次生像似符 6.1 关于像似论的争论 6.2 不是一场发生在疯子之间的争论 6.3 六十年代的论点 6.4 死胡同 6.5 相似性和类似性 6.6 轮廓 6.7 替代性刺激物 6.8 回到话语中去 6.9 观察和绘制土星 6.10 假体 6.11 在镜子上有更多 6.12 镜子链和电视 6.13 重新审视绘画 6.14 识别 6.15 alpha和beta模式:是否一个突变点 6.16 从感知相似性到概念类似性 6.17 骑在自行车上的墨西哥人 参考文献 引言 康德与鸭嘴兽有什么关系呢?什么关系也没有。从时间上可以看 出,他不可能与它有任何关系。这就足以合理地说明这一书名及两者风 马牛不相及的并置听起来是对博尔赫斯的古代中国百科全书的称许。 那么这本书是关于什么的呢?除了鸭嘴兽,它还谈到了猫、狗、老 鼠和马,并且还有椅子、碟子、树、山等我们每天见到的其他东西,还 谈到了我们之所以能够把大象同犰狳区别开来的原因(以及我们不会把 妻子错当成帽子的原因)。这是一个从柏拉图到当今认知学家一直困扰 着人类思维的可怕的哲学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康德没能够解决(以下我 们将会看到),甚至连设法用满意的词语进行表达都做不到。于是你可 以想象到我有多么大的机会。 这就是为什么组成这部书(写作时间有十二个月,所选的都是些我 近年来一直都在研究的论题——其中包括一些未发表的材料)的文章是 源自相互关联的理论问题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而在它们相互指称的同时 并不能作为怀有系统化目的的“章节”来阅读。虽然各种段落有时被严 格地分成大节和小节,但这只是为了在篇章之间能够进行彼此快速参 阅,并非为了表明存在着一个潜在的结构。我在这些书页中说了很多的 同时,还有很多没有说,原因只是在那一方面有些观念我还没有把握得 很清晰。不论怎样,我还是想引用十八世纪一位名叫珀特维(Boscoe Pertwee)的作者(我对此人不甚了解)的一句话(我在格雷戈里的著 作中找到的)作为我的座右铭:“我先前是游移不决,而我现在是不太 肯定。”(Gregory, 1981: 558) 于是,我之所以在游移不决同时又受到很多疑问困扰的情况下写这 些文章,是因为我总感到没有偿还我在一九七六年发表《符号学理论》 (在其中我开始并且发展了发端于六十年代后半期的各项研究线路)时 所欠下的某些债务。这些债务涉及指称、像似论、真理、感知以及当时 被我称之为符号学初级入门的问题。在这二十二年当中,很多人以口头 或书面的形式给我提出了一些紧迫的问题,而同时有更多的人问我是否 以及何时再写一本最新版本的《符号学理论》。写这些文章的目的或许 是向我自己而不是别人回答我为什么没有这样做。 基本上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当时在六十年代去思考把很多符号 学研究领域中的零散课题凑泊起来从而对它们作一次总结是可能的,而 如今这一领域覆盖面如此之广(涵盖了多种认知科学)以至于重新进行 任何系统概述都是鲁莽的。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是一个不断在扩展的庞大 星系,而不再是一个可以为其提供基本公式的行星系统。当时的这种情 形在我看来即预示着可以在其中有所成,同时也无损于身体。对指号过 程的怀疑在很多学科中成了中心问题,即使在那些自认为并不是研究符 号学以及并非有意甚或根本就不想研究符号学的人们那里,情形也一 样。在我写《符号学理论》的过程中早已出现过这种情况(只举一个例 子,生物学家们并不是因为读了有关符号学的书才开始谈论基因“符 码”的)。而这一现象波及面之广表明,不管他们的理论标准多么挑 剔,那些对这一争论感兴趣的人们最好采取基督教式普遍克制的态度, 要同慈悲为怀的传教士一样认为即使是对偶像和神圣原则不忠的人也天 生都是基督徒,因此也应被拯救。 然而,每个人不论多么地容忍别人的观点,也必须至少就基本的问 题阐明自己的观点。为了整饬和改正《符号学理论》,我在这里准备解 释与那本书有关的悬而未决的一些问题,阐述我最新的看法。 实际上(至此我们开始谈第二个原因),在《符号学理论》的第一 部分我谈到过一个问题:如果按照皮尔士的说法,有动态客体 (Dynamical Object)这样的东西,我们也是通过直接客体 (Immediate Object)来对它进行了解的。我们通过操纵符号把动态 客体说成是指号过程的终点。在该书专门讲生产符号的方式的第二部 分,我预先设定(尽管我没有明确说出)如果我们说话(或是发出不论 是什么样的符号),也是因为是某物(Something)促使我们去说 的。而这正引入了作为起点的动态客体这一问题。 用其作为终点的身份首先论述动态客体的决定是为了确定我的接二 连三的问题,跟在作为阐释中介序列的指号过程之后——在文化过程当 中制定出的集体性、公共性以及可观察的产品的阐释中介,即使人们不 事先假定存在着接纳、使用或发展它们的思维。这一切的结果是,我就 意指、文本和互文本、叙事性,以及阐释的条分缕析和限度这些问题进 行了论述。但确切地说是阐释的限度问题促使我思索那些限度是否只是 文化上的和文本上的,抑或是隐藏得更深的什么东西。这就说明了这些 论文为什么首先触及的是存在。这并非是为了产生炫目的迷幻,而是出 于职业责任心。随后将会看到,我只是在我感到何种是(is)在限制我 们说话自由的时候谈及存在的。 当我们假定一位试图明白自己所体验的内容(以及客体——也就是 说,物自体[Thing-in-Itself]成为了起点)的主体的时候,那么即使 在阐释中介链形成之前,一个阐释这个世界的过程就已经开始进行,而 这个过程,尤其是在小说或未知客体的情形中(比如十八世纪末的鸭嘴 兽),表现为一种“早期”的形态,是通过试错法形成的;但这也已经 是进行中的指号过程了,它对先前建立的文化系统予以了质疑。 于是,每当我考虑着手修改《符号学理论》的时候,我就想是否应 该从它的第二部分进行重新结构。我为什么有这种想法的原因会在阅读 随后的文章中变得明确。这些原因被用文章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事实,以 及从各式各样的观点中得到零散阐明的解释的事实说明,被试图系统地 推翻一切的冲动控制住的我甚至不能对其进行结构有多么清醒的认识 (或许没有人能独自做这件事)。出于审慎的考虑,我还是决定从花园 的建筑师转向当一名园丁。于是,我没有去设计凡尔赛宫,而是把自己 限制在由土路连接起来的花圃中翻土——同时萦绕在脑际的还有一个怀 疑,那就是在这一切附近仍然会有一处具有英国风格的浪漫花园。 通过决定在何处安置我的花圃,我还决定解决我自己的问题(而不 是成千上万其他人的问题)。也就是说,考察我以前写过的东西,当我 觉得正确的时候就自行改正,但不会完全推翻我自己,因为一个人改变 自己的观点跟动物蜕去皮毛差不多,也就是说会一块一块地蜕,不会一 个晚上的工夫就彻底蜕完。如果让我总结我所围绕的问题核心的话,我 会用认知语义学(认知语义学肯定与真值函项或结构-句法变量少有关 联,尽管它想从两者之中吸取主题和观点)的特征进行论说。认知语义 学是建立在我们的认知图式的契约观念以及意指和指称的契约理念之上 的——这个立场与我以前阐明内容为语义学和语用学结合起来的理论的 尝试是一致的。在这样做的过程中,我试图把指号过程中的突出的“文 化”观点弱化,这样做是基于这么一个事实,无论我们的文化系
康德与鸭嘴兽 (翁贝托·埃科作品系列)
哲学 >
哲学 >
哲学 >
文档预览
360 页
0 下载
703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本文档由 user 于 2021-04-05 09:22:06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