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电子书 http://pdf.018zy.com 更多电子书 http://pdf.018zy.com 更多电子书 http://pdf.018zy.com 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译者序 序言 平装本序言 引言 想多赚钱就买股票吧 第1章 业余投资者比专业投资者业绩更好 第2章 周末焦虑症 第3章 基金选择之道 第4章 麦哲伦基金选股回忆录:初期 第5章 麦哲伦基金选股回忆录:中期 第6章 麦哲伦基金选股回忆录:晚期 第7章 艺术、科学与调研 第8章 零售业选股之道:边逛街边选股 第9章 房地产业选股之道:从利空消息中寻宝 第10章 超级剪理发记 第11章 沙漠之花:低迷行业中的卓越公司 第12章 储蓄贷款协会选股之道 更多电子书 http://pdf.018zy.com 第13章 近观储蓄贷款协会 第14章 业主有限合伙公司:做有收益的交易 第15章 周期性公司: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第16章 困境中的核电站:CMS能源公司 第17章 山姆大叔的旧货出售:联合资本公司Ⅱ期 第18章 我的房利美公司纪事 第19章 后院宝藏:共同基金之康联集团 第20章 餐饮股:把你的资金投入到你的嘴巴所到之处 第21章 6个月的定期检查 25条股票投资黄金法则 后记 更多电子书 http://pdf.018zy.com 推荐序一 勤奋的兔子 最早阅读彼得·林奇的著作还是十几年前的事,当时我对这位美国 富达公司麦哲伦基金经理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他强调日常生活经验有助 于股票投资,比如,你可以通过对家门口百货店或餐饮店业务兴旺与否 的观察,来选择这家公司的股票。对大多数无缘调研上市公司又重视基 本面的投资者来说,这可是个福音。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又重读了几本林奇自己写的以及别人写他的 书,发现了许多过去没有注意的地方。 勤奋得令人惊讶 林奇非常勤奋,他每月走访40~50家公司,一年500~600家公司, 当然这是《新金融大亨》的作者约翰·雷恩观察到的结果。在这本书 中,林奇在1982年回答电视台主持人的问题“什么是你成功的秘密”时 说:“我每年要访问200家以上的公司并阅读700份年度报告。”不管怎 样,这个数量是够惊人的。林奇不仅调研美国的上市公司,而且还到海 外去寻找好股票,他曾坦承:“除了约翰·邓普顿之外,我是第一个重仓 持有国外股票的美国基金经理。”在1985年9月中旬的一次国际调研活动 中,林奇花了3周时间调研了23家上市公司,收获颇大。他在瑞典去了 该国最大的公司沃尔沃,而瑞典唯一一个研究沃尔沃汽车的分析员竟然 没有去过该公司。当时,沃尔沃的股价是每股34美元。林奇的妻子卡罗 琳也到了欧洲,但他俩却不能同去威尼斯,因为在那儿林奇找不到一家 值得拜访的上市公司。林奇的痴迷劲儿可想而知。 结婚20年,林奇只度过两个专门假期,他曾对约翰·雷恩回忆自己 是如何度假的:“我去日本,花了五天的时间考察公司,在中国香港见 到卡罗琳,于是我们在中国逗留了大约两三天,然后我考察曼谷的公 司,又在曼谷观光,接着我飞往英格兰,在那里用了三四天考察公司。 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卡罗琳肯定不会认为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也许他们有默契吧, 1990年年中,林奇告别了麦哲伦基金,解甲归田了。 更多电子书 http://pdf.018zy.com 林奇在位期间的一些数据让人惊讶—— 他一年的行程达10万英里 [1] ,也就是一个工作日要走400英 里。 早晨6:05他就乘车去办公室,晚上19:15才回家,路上一直 都在阅读。 每天午餐他都跟一家公司洽谈。 他大约要听取200个经纪人的意见,通常一天他要接到数十个 经纪人的电话,每10个电话中他大约要回一个,但一般只交谈90秒 钟,并多次提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 他和他的研究助手每个月要对将近2000家公司调查一遍,假定 每打一个电话5分钟,那么就需要每周花上40个小时。 与林奇相比,中国的基金经理一定会汗颜。我敢肯定,中国目前最 勤勉的基金经理的工作强度顶多是林奇的1/3,而一般的经理也就是林 奇的1/10左右,甚至更少(如果哪位基金经理认为我的估计错了,请和 我联系,我一定公开认错)。 匪夷所思的交易 第二个让我惊讶的事情是林奇买卖股票特别多而且特别快。林奇大 约持有1400种证券,其中最大的100种代表着总资产的一半,最大的200 家则代表着总资产的2/3。在一个普通的工作日中,他的交易大约是买 进5000万美元,同时卖出5000万美元,也就是说,他每天卖出100种股 票,也买进100种股票(由3位交易员负责),而且林奇的交易只有不到 5%是大于10000股的: 在我所买的股票中,3个月之后,我仅对其中不到1/4的股票感 到乐观,因此如果我碰到了10种股票,我会愉快地把10种都买进 来,然后再进行调查研究。也许我会不喜欢其中的几种,但我会继 续持有我喜欢的那几种,并增加它们的持有量。 林奇的投资组合永远都在变,许多证券仅保持一两个月,他觉得自 更多电子书 http://pdf.018zy.com 己的工作越出色,周转率就越高。 这又是个逆反投资的例子,许多专家都批判股市出现的高换手率是 投机高涨的数量表征,许小年就曾通过中国股市和美国股市换手率的比 较,指出前者存在严重投机。 这也难免,一般的投资专家最多同时经营20~30种股票,而林奇投 资数千种股票,确实有点匪夷所思。 也许有人会说,因为麦哲伦基金规模巨大,林奇才这么做。这有一 定的道理。在1977年林奇担任麦哲伦基金经理的第一年,1800万美元的 盘子,组合包含了41种股票,但换手率是343%,而且其后3年的换手率 都达到300%。林奇对此的解释是,麦哲伦对新客户封闭买进,却遭到 大约1/3的赎回,他为了换股,不得不抛出老股票。 1981年麦哲伦基金的规模是1亿美元。1982年林奇被称为“过去10年 中最成功的共同基金经理”,他取得了305%的收益率,麦哲伦成了一只 4.5亿美元的基金。在3个月内,他购买了166只股票。1983年中期,林 奇的投资组合中有450只股票,而年底就达到900只股票,资产升值至16 亿美元。 如此多的股票构成的组合是否会成为一个指数基金,从而由“主动 型基金”变成“被动式基金”而无法战胜市场? 林奇认为绝不会如此。他举例道,包含900只股票的投资组合,其 中700只股票的资产总和还不到基金总资产的10%。 那为什么要少量持有这点头寸呢? 林奇的解释是:①公司本身盘子非常小,即使他持有达到投资上限 (总股份的10%),其总量也极少;②他也不能确信这些公司是否真的 值得投资,而买这点股票,只不过是为了解公司情况提供方便罢了。 这是一种很新颖的思路:投资之后再进行调整。若调查后觉得好, 就加码买进,不行就抛掉。一般来说,林奇“事后诸葛亮”的概率是 10%,也就是他考虑10家公司后,会对一家公司真正感兴趣。 更多电子书 http://pdf.018zy.com 放手一搏的过人胆量 第三个让我惊讶的地方是林奇选择重仓股的做法。林奇是基金经 理,当然要组合投资,可他更看重重仓股对基金的贡献。他说:“如果 你有5种股票,3种下跌75%,一种上涨了10倍,一种上涨了29%,那么 这5种股票仍然会令你干得很出色……因为这么做,你在上涨10倍的这 种股票上赚足了钱,远远抵消了你那些下跌50%、75%甚至90%的股票 所带来的损失。”在选股方面,林奇和巴菲特一样,讲究常识,对高科 技股一般不碰,碰了也不那么成功。不过,在选择时机上,他并不遵 循“常识”,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汽车工业不景气,股市对此反应恶 劣,尤其是美国的第三大汽车厂商克莱斯勒被预期破产,股价只卖每股 2美元,但林奇却开始看好汽车业。他先调研了福特公司,但发现克莱 斯勒更好,因为单单是公司有超过10亿美元现金这件事,就至少使它两 年内不会破产。于是,1982年春夏之交,他大量吃进克莱斯勒股票,占 整个麦哲伦基金5%的资产,这是证监会所允许的最大持股比例。按林 奇的说法,如果法规允许的话,他会把基金资产的10%~20%都投在该 公司上。 克莱斯勒后来快速上涨,林奇又在福特和沃尔沃上建仓,一直到这 3只股票价值占麦哲伦总资产的8%,加上绅宝和丰田,汽车股作为一个 板块,占到基金总资产的10.3%。在整个1984年,林奇一改从前频繁交 易的做法,坚持买入-持有战略,基金前10位股票的数量一直没有多少 变化,其中就包括上述5只汽车股。 最终,林奇从福特和克莱斯勒两只股票上分别赚到了1亿多美元的 利润,加上从沃尔沃赚来的7900万美元,造就了麦哲伦基金出众的业 绩。 通常认为,重仓股容易出现流动性问题,尤其是小盘股,但林奇可 不这么看,他认为要找能成长3倍乃至10倍的股票,从道琼斯指数股中 找比从一般小公司中找难多了。小盘股确实“交易清淡”,不一定能在5 天内买入或卖出,可是林奇认为,做股票就等于找对象,容易离婚并不 是好理由。如果你一开始就做出了明智的选择,就不要想着放弃。而如 果不是这样,无论如何你都会一团糟。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流动性都不会 将你从痛苦和磨难中拯救出来,反而还很可能因此失去一大笔财富。 更多电子书 http://pdf.018zy.com 林奇举了20世纪70年代初的大热门股宝丽来的例子,它在1973年一 年内就损失了90%的市值。宝丽来是家大公司,流动性很好,谁都有把 握在短时间内出售大量股票,而且它下跌了3年,任何人都有机会离 场,但为什么最后还是有几个专业投资人士没有离场呢?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汽车股露出败象,所以1987年,林奇减少了 汽车股的仓位,到了1991年,汽车股从它们前期高点下落50%之多。由 于中国的汽车股在2003年和2004年也经历了大喜大悲,林奇的这些经验 教训值得我们吸取。 看好中国汽车股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它也会重复中国彩电业在20世 纪90年代中期的故事,产品持续产销两旺,在中国形成巨大的消费市 场。如果我们仔细琢磨林奇下面的一番话,可能犯的错误会小些: 经常被误认为是蓝筹股的汽车类上市公司是典型的周期性股 票。买入一家汽车类股票并把它捂在手里25年,就像是飞跃阿尔卑 斯山一样,你可能会从中获得收益,但无法像登山者那样享受到全 部上山下山的乐趣。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汽车股不是消费类股票, 不是家电股,它是典型的周期性股票。 由于2003年和2004年也是中国周期性股票大行其道而分崩离析的阶 段,所以我们对过去的经历并不陌生。又由于中国主流投资界的“国际 化估值”理论对市盈率异常重视,因此普遍的观点都认为低市盈率的周 期性股票很安全。事实上,周期性股票的市盈率并非越低越好。林奇对 此深有体会:当一家周期性公司的市盈率很低时,那常常是一个繁荣期 到头的信号。迟钝的投资者仍然抱着他们的周期性股

pdf文档 战胜华尔街(典藏版)

投资理财 > 投资 > 投资 > 文档预览
376 页 0 下载 39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战胜华尔街(典藏版) 第 1 页 战胜华尔街(典藏版) 第 2 页 战胜华尔街(典藏版) 第 3 页 战胜华尔街(典藏版) 第 4 页 战胜华尔街(典藏版) 第 5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有 371 页可预览,继续阅读
本文档由 user2021-04-11 08:12:58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DocHub文库的中文名是什么?( 答案:多哈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