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情感·意志 [美]詹姆斯·马克·鲍德温 著 李艳会 译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www.buptpress.com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认知·情感·意志/(美)詹姆斯·马克·鲍德温著;李艳会译.--北京:北 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8.8 ISBN 978-7-5635-5468-3 Ⅰ.①认… Ⅱ.①詹…②李… Ⅲ.①心理学-研究 Ⅳ.①B8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135748号 书 名:认知·情感·意志 作 者:[美]詹姆斯·马克·鲍德温 译 者:李艳会 责任编辑:徐振华 出版发行: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社 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100876) 发 行 部:电话:010-62282185 传真:010-62283578 E-mail:publish@bupt.edu.cn 经 销:各地新华书店 印 刷:北京财经印刷厂 开 本:710mm×1000mm 1/16 印 张:19 字 数:270千字 印 数:1—3000册 版 次:2018年8月第1版 2018年8月第1次印刷 ISBN 978-7-5635-5468-3 如对本书有意见和建议或本书有印装问题,请致电010-50976448 序言 许多大学教师认为我所著的《心理学手册》篇幅太长、价钱太贵, 不方便作为教材来指导教学。应他们之请,我编写了本书。我的目标是 介绍最新的心理学基础知识,但要控制在一本书的篇幅长度,不要太贵 好让学生买得起。从始至终,我都努力简化我的论述,为此常常需要改 写整章整节,并且要添加更多的实例和解释。 应广大批评者的一致要求,本书最先介绍神经系统。至于其他方面 的改动,由于批评者的意见不一甚至相悖,我就像以前那样主要依据我 自己的判断来处理,本书将一一呈现这些改动。我感到很遗憾,因为感 觉说并未像信念说那样在读者中激起共鸣。不过,我会在本书中更加清 楚地阐述感觉说,也许,读者会扭转他们的态度。学生在学习之初可能 会对一些术语困惑不解,为此,我在第一章前对这些术语进行了简短的 注解。为了避免因插入太多的索引而使行文壅滞,我在本书开头就列出 要引用的作品,读者将能从这些作品中找到详尽的解释。另外,我在每 章开头还会指出该章主题在《心理学手册》中对应的章节。 我非常感谢那些审阅、教授或阅读本书的人,尤其感谢那些审阅 者。一个人越是知道自己的过错,就越是能体悟到那些忍住不刺探太深 的医治者是多么仁慈。 马克·鲍德温 多伦多,1893年1月 术语 表象:一个心理图像,是知识或思维的对象。 表征:被记起的表象或复苏的表象。 表象性:与一个意识对象有关。 观念:任何一种心理状态,可以复制或复苏。 主观:指属于主体,即属于意识本身。 客观:指属于意识的对象。 经验性:指属于或来自对事件的观察本身,来自经验。 实验性:同“经验性”。 经验论:一种理论,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来自经验。 直觉:(1)直接观看的动作,无须任何媒介; (2)通过这种动作获得的信息; (3)无须证明的知识就是直觉的或理性的知识。 理性:和直觉一样都用于描述知识。 直觉论:一种理论,认为有些知识来自直觉,而非来自经验,与经 验论相对。 现象:任何种类的事件、变化等。 综合:(1)一些要素的联合,其中,这些要素隐藏在这个联合 中; (2)这种联合过程。 整合:(1)一些要素的联合,其中,这些要素仍然可见; (2)产生这种要素联合的过程。 功能:(1)机体的活动、过程或表现; (2)经常出现于意识中的一个事物或事件。 相对:依赖于一定的条件。 绝对:无条件的、不相对的。 内容:材料或质料。 假定:预设。 假设:一个用来解释一系列观察事实的假定。 归纳:建立在观测事实的基础之上。 演绎:在一个普遍原理的保证之下。 情感性:出现于意识中,但没有对象,与“表象性”相对。 因子:一个基本的特质,一个标准或普通价值。 动力:前进的、强力的、作为起因的。 遗传:指生来就有的。 反应:刺激引起的能量释放。 感觉性:引起感觉的。 运动性:刺激或引起运动的。 传入:传向大脑的、感觉性的、向心的。 传出:传出大脑的、运动的、离心的。 周围(外周):身体表面。 中枢:指属于或位于神经中枢或神经系统灰质。 目 序言 术语 导论 第1章 心理学本质 第2章 心理学方法 第3章 神经系统 第4章 心理现象的分类 第一部分 一般的心理特征 第5章 意识 第6章 注意 第二部分 认知 第7章 认知功能的划分 第8章 感觉 第9章 知觉 第10章 保持和复制 录 第11章 识别和定位 第12章 联想 第13章 想象 第14章 错觉 第15章 思维 第三部分 情感 第16章 感性的本质和分类 第17章 快乐和痛苦 第18章 观念情感的本质和分类 第19章 兴趣、实在感和信任感 第20章 表象性情绪 第21章 关系性情绪 第22章 情绪的性质和持续时长 第四部分 意志 第23章 运动意识 第24章 不自主运动的刺激 第25章 自主运动的刺激 第26章 自主运动 第27章 自主决策 导论 第1章 心理学本质[1] 第一节 定义 心理学的主题。我们可以把心理学定义为是一门研究意识现象的科 学,它是一种意识的现象,包括处于所有阶段的意识。 我说的“意识现象”,是指发生在意识中的事件,指所有属于心理的 东西,包括感觉、冲动、意志动作、推理过程等。 心理学的问题:除了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理学的现象外,是否还存 在心理现象?这个问题的答案有时候是否定的。唯物主义者告诉我们, 心理学是生理学的一个分支,因为研究身体器官机能——肺在呼吸活动 中的角色和心脏对血液循环的作用的生理学,也研究大脑的功能,心理 学因此也就成了生理学的一部分。 这种把心理现象和身体现象相混淆的做法是错误的,这两类现象在 某些具体的方面存在根本的对立。 心理现象和生理现象的区别。这两类现象之间的对立存在于几个不 同的方面。 1.与运动的关系 器官性功能仅仅是身体器官的运动,也就是物质在空间中的运动。 消化功能和血液循环功能是消化器官和血液循环器官各自的活动,研究 这些功能的科学不过就是认知所有这些运动。然而,思维或感觉与此截 然不同。无疑,思维受制于大脑的一些条件,但我们不能说,思维就是 运动,即使最进步的唯物主义,也只能说思维是脑部运动的一种效应或 结果。所谓的运动和所谓的心理现象之间并没有什么共同之处,只有在 运动的基础上添加一些别的东西,才能产生感觉。如果意识中没有思维 这一概念,那么无论对大脑有多么透彻的认识,我们都不会想到会存在 思维这种东西。比如,拉比耶先生说,动物体验到的感觉不同于我们所 知道的任何一种感觉,就算准确知道动物脑海中都发生了什么,我们仍 然理解不了它们的本质,就好比我们再怎么了解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 也不会明白声音或颜色对于生来就聋或盲的人是什么概念。 所以,我们不能说思维占据空间或具有确切的地点。检验后就会发 现,所有这种表达形式都是指思维的生理伴随物。比如,当我们说在布 洛卡的大脑回路中定位言语时,得到定位的其实是伴随言语的大脑活 动,就算我们所有的话语都烙印在了大脑上,使大脑变成了某种照相胶 卷盒,最基本的心理意识仍然是缺席的。 2.与测量的关系 心理现象不像物理现象那样可以直接测量,因为测量外部事物时, 事物的尺寸、程度或范围总能直接给我们提供一些确定不变的标准,但 对于意识状态,我们没有如此精确的标准。心理事件在本质上是主观 的,所以对它们的测量,总免不了由主观评价引起的各种不确定性。由 于一个心理现象总是与另一个物理现象相关联,并且不可能将二者完全 分开,所以测量起来就更加困难了。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最适合进行物理 测量的情形——对心理动作持续时间的测量和对感觉强度的测量看出。 在前一种测量中,我们假设可以对心理采用时间标准,就如可对物体采 取空间标准一样,然而,脑部活动占用的时间与心理活动占用的时间交 织在一起,根本无法分开。 3.人们认识心理状态的方式不同于认识物理状态的方式 物理现象是物质的变化,可以通过感觉认识,所以,医生和解剖学 家可以观察到身体的功能。大脑本身只能在做过穿孔手术后才可以通过 其活动被观察,不过这种观察方法并不适用于心理状态。个体可通过自 己的意识直接认识到这些状态,虽然我们能观察和分析其他人的身体过 程,但我们对心理内容的直接体悟都只限于我们自身。 4.内部性 心理状态的最基本特征就是主观性,在科学界,这个特征最近也被 称为“内部性”。主观性指心理状态都与一个自我或主体有关,这个关系 把心理状态和外部现象区分开了,而正如我们所知,外部现象是独立于 这个关系存在的,就连那些把这两类现象归结为一个原理的人也承认这 个区别。在成熟的心理状态中,自我现象已经成了一个反思问题,与非 自我相区别。自我与非自我的区别产生于内部,如果没有这种主观起 点,它也就无从出现。 5.心理活动方式明显不同于物理活动方式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发现了心理综合现象,也就是说,通过心理 综合,通过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多个意识状态聚集并统一在新的产物 中,而这些产物本身在表面上又是简单原始的,但在物质世界,我们找 不到心理综合活动所具有的那种统一力。 6.心理与生理的真正关系 这两类现象把我们引向了两门不同的科学,二者都是关于现象的科 学或者说自然科学。心理学绝不隶属于生理学,因为生理学的方法和结 果既不触及又不包含心理资料。它们一个是主观科学,一个是客观科 学,二者在经验上是严格区别的。 心理学和生理学具有截然不同的对象,但这个绝对区别并不意味着 它们实际上是彼此独立的。实际上,它们通过一种联系统一在一起,而 唯一与这个相似的联系,就是把化学与生物学结合在一起的那种联系。 生命为自然界带来了一类新现象,而生命又只能通过化学变化过程来完 成形态变化。所以,带来一类新现象的心理学也是直接建立在生理变化 资料的基础上的。二者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生物学家将身体变化 (面部表情)的原因归结为某种心理运动,而心理学家同样会把心理变 化(感觉)的原因归结为机体的某种状态和功能。 第二节 心理学的困难和错误 之前已经说过,意识是我们称之为心理的东西的一个特征,因此, 心理学的困难和错误必然也是报告或解释意识时的困难和错误。无疑, 这些困难和错误必然是存在的,若非如此,科学定然要比现在更发达。 但它们并不存在于实际的意识报告中,因为意识作为对内部状态的直接 感觉,它所揭示的东西都是实际存在和发生的。在解释意识内容或对其 进行心理构建时,才可能会出现几种错误。 1.意识难以与联想和推理区别开 在成人身上,意识的原始内容不再单枪匹马地亮相,而是携带许多 复杂的、习得的资料。米尔说:“当意识的话语埋藏在许多后天习得的 概
认知·情感·意志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本文档由 user 于 2021-04-11 11:49:02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