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在版编目(C I P)数据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 / (美) 约瑟夫·布尔戈著 ;曲贝贝译. -- 北京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9.3 书名原文: Why Do I Do That ISBN 978-7-5057-4444-8 Ⅰ. ①为… Ⅱ. ①约… ②曲… Ⅲ. ①心理学 Ⅳ.①B8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174661号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01-2018-5842 WHY DO I DO THAT?: 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S AND THE HIDDEN WAYS THEY SHAPE OUR LIVES By JOSEPH BURGO PH.D. Copyright:© 2012 BY JOSEPH BURGO PH.D. This edition arranged with Joseph Burgo PhD Through BIG APPLE AGENCY, INC., LABUAN, MALAYSIA. Simplifi ed Chinese edition copyright: 2019 BEIJING MEDIATIME BOOKS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书名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 作者 [美]约瑟夫·布尔戈 译者 曲贝贝 出版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发行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经销 新华书店 印刷 北京市松源印刷有限公司 规格 880×1230毫米 32开8.5印张 115千字 版次 2019年3月第1版 印次 2019年3月第1次印刷 书号 ISBN 978-7-5057-4444-8 定价 42.00元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西坝河南里17号楼 邮编 100028 电话 (010)64678009 目录 CONTENTS 前言 PART 1 所谓心理防御,就是我们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谎 Chapter 1 可“他”向来缺少自知之明:那个不认识的自己 Chapter 2 只要活着就会受伤 Chapter 3 我们的情绪地图 PART 2 10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消极且无用 Chapter 4 “鸵鸟心态”的本质:压抑与否认 Chapter 5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转移与反向形成 Chapter 6 非黑即白思维:分裂 Chapter 7 现在她在我心目中很完美,我不想破坏这份完美:理想化 Chapter 8 别到处说你的苦,没人愿听你的负能量:投射 Chapter 9 为避免痛苦,放弃所有开始:控制 Chapter 10 你相信的,只是你想让自己相信的:“思考” Chapter 11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羞耻防御 PART 3 告别逃避的生活方式:如何解除无益的心理防御 Chapter 12 对生活要有正面“刚”的勇气 Chapter 13 压力面前,不逃避,去面对 Chapter 14 我们终将活成内心无比强大的自己 谨以此书致谢R.与S.及我的每一位访客 前言 亲爱的读者,很高兴你能翻开这本书。 这是一本从“心理防御机制”的角度出发,帮助我们摆脱遇到问题就 逃避的消极心态、找到面对痛苦更有效的应对办法的书。 我从事心理治疗工作30 余年,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诊所 里与那些前来寻求帮助的成年人共同度过的。他们或不堪忍受焦虑、郁 闷、抑郁,或对婚姻感到痛苦,或有进食障碍,或对自己感到羞耻、自 我厌恶,或有强迫行为——原因不一,但都是因为感到痛苦而来。经过 对那段时光的提炼总结,加之从中所学,我由此写下了这本书。 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我得以观察到了人类的本性与心理:对每个 人而言,我们依然无法意识到自己内心世界的很多隐藏面向,也即有些 时候仍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作为一名以心理动力学为根基的治疗师, 我的工作便是让来访者认识他们自身那些未知的部分,其中最主要的一 种方法就是帮助他们了解心理防御机制,这种机制能把痛苦情绪、想法 及恐惧拒之意识之外,开启他们的逃避模式,最终形成痛苦的恶性循 环。 对于心理防御机制,最通俗简短的解释来自于英国的著名心理分析 学家唐纳德·梅尔泽(Donald Meltzer),他说:“一切防御机制都是我们 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谎。” 而本书的主旨内容就是心理防御机制:它们如何运作,被其阻挡在 意识之外的痛苦因素有哪些,我们为什么会依赖心理防御机制,以及如 何认识与面对藏在其背后的无意识痛苦的潜在收益。心理防御机制是人 类心理中一个普遍而必需的部分,既给我们提供了保护,帮助我们解决 了人类经历中的一些难题,但同时也阻碍了我们成长以及对满足感的获 得。严重或根深蒂固的心理防御机制会妨碍我们看清自己在关系中真正 的需求,无法体验丰富的情感甚至无法保有自尊的生活。本书将会帮助 我们认识自身的心理防御机制,超越限制,获得成长。 虽然直面痛苦看似很难,但在这个过程中你也会体验到释放与振 奋。还有什么能比探索自我,读懂朋友、家人和相识之人的复杂心理活 动,同时更深层次理解人类关系更有趣的事情呢?经过这么多年的切身 实践,我对自己这项工作的热情不曾减少半分,并发现了他人身上的无 穷魅力,我希望你也能从此书中感受到些许。 阐释心理动力学治疗的核心概念与对策,并将其融合到自我探索过 程中实现治愈的目的,这是我写作本书的初衷。《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 避》第一部分探讨心理防御机制的本质与目的,以及人类经历中通常引 发这些防御机制的困难面向;第二部分进一步探讨人类最重要的心理防 御机制,并附带练习帮助读者认识自身的心理防御机制,从而识别其背 后的潜意识情感;第三部分中的几个章节则探讨了解除心理防御机制的 若干方式,及如何更有效地处理我们最棘手的情感问题。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会花上一些时间阐述并帮助读者建立对伤痛 的觉知,这些伤痛可能是他们彼时难以面对的。提到阅读本书的体验, 尤其是当你全身心投入练习中时,你会感觉既不轻松也不舒服,但我相 信若你坚持下去,你将会看到更深层的自我觉知所带来的益处。《为什 么我们总是在逃避》一书会帮助你从自己的关系中得到更多你需要的东 西,创造生动而可控的情感生活,更好地判断自己——包括自己的优势 与局限——并因此发展出对自己切合实际的预期,使自己的内心和外在 表现趋于一致。而我们的内外一致性越高,对自我的判断也就会越准 确,越能抵消落差感,心理也就越成熟、越健康,提升自尊,增强自己 面对这个世界的能力。 正如接受治疗的来访者一时间无法面对他们的全部痛苦——实际上 没人能做到这一点——你可能也无法一下子理解本书中的所有观点。也 许你要读上不止一遍,或者先阅读几个章节,将理解了的内容经过梳理 后,才能更好地读下去。真正的成长发生在一言一行之间,通常要在很 长一段时间后才会有质的飞跃。虽然在感受到威胁时勇往直前很重要, 但也不要太过逼迫自己,或过高要求自己。再微小的自我觉知,再小的 进步,都有其价值所在。 同时要记住的是,没有人能超越自身的心理防御机制,从此不再依 赖它们。尽管我是一名心理治疗师,写了这本书,还是你在这场充满冒 险的自我探索之旅中的假定向导,但我每天依然在面对并努力与自身的 心理防御机制和解。本书要表达的一个主要信息是,我们还是会有敏感 的情绪问题,可你所投入的时间与努力会让你更容易,也更自信地处理 这些问题。 换言之,面对痛苦与不堪回忆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一项挑战。当你在 本书和练习中寻找自己的治愈之路时,你需要记住,从更广泛的意义上 讲,所有走在成长这条路上的人都在受苦。 心理动力学的观点起源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著作。在我还是一 名年轻的精神分析学家的时候,我曾教授过一整年的精神分析学课程, 这些课程涵盖了他全部24 卷著作——这是全球大部分精神分析培训机 构的标准课程设置。弗洛伊德在过去的50 年间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主 要是因为他无法理解女性性征,从而对女性的看法存在一些偏颇,这在 当今则会被视作对女性的歧视与傲慢。他也因此被公认为过时与守旧的 代表。 尽管如此,他的许多具有变革性质的见解仍然成为我们心理学中的 基本设定。即使是那些诟病弗洛伊德的人,也经常会于无意间接受他心 理治疗方面的诸多核心原则。我们的文化已被其先驱著作深刻而永久性 地改变了。 自弗洛伊德于1939 年去世后,很多颇具影响力的理论家对他的一 些观点予以了扩展和修正,我在下文中会提到其中一些,但更多时候我 会借鉴弗洛伊德本人的观点。当你读到本书的最后一页时,我希望你对 他带给我们文化的贡献会有更深的认识。像我一样去真正认识他,认识 这位塑造了我们每个人每天看待自己及他人方式的革命性天才,即使我 们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PART 1 所谓心理防御,就是我们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谎 Chapter 1 可“他”向来缺少自知之明:那个不认识的自己 可他向来缺少自知之明。 ——《李尔王》第一场第一幕 我们多数人都有过对自己所想、所说或所做感到出乎意料的经历, 那一刻我们会突然发现,原来有些东西在不知不觉中已经“酝酿”了很 久。一件看似很小的事情都会打破我们内心的平衡,让我们意识到,自 己其实对某件事早已有了强烈的情绪反应。 伴侣长期忘乎所以地埋头工作,你倒也任劳任怨地一手挑起家里的 烂摊子。“他工作太辛苦了。”但有一天当你让他顺路把衣服送到干洗店 时,看着他万分不情愿的样子,你气不打一处来:“就当我没说,忙你 的去吧!真是什么都指望不上你!” 临出发,朋友却一通电话打过来:“我临时有事……你不介意 吧?”其实那一刻你失望透顶。多年以来,你一次次纵容朋友这种不顾 及自己的行为,此刻你发现你依然无法释怀她去年忘掉了你的生日这件 事。你也终于认识到那个自己一直以来都知道但却不愿面对的事实:她 只是不重视与你的这份友情罢了。 你的母亲在长期饱受病痛折磨后于半年前离开了这个世界,那时你 认为自己在她病痛期间已经把该伤的心都伤完了,在她终于从死亡中获 得解脱的那一刻,对你而言同样像是一种解脱。但是在某个夜晚,当你 在观看一部情节伤感的电影时,却不由自主地抽泣起来,你发现自己原 来是那么思念母亲。 人类通常终其一生都会认为那个拥有意识体验的他们就是真实的自 己,事实上,我们依旧对重要的情感世界所知不多。这也并非什么新奇 的说法,因为早在莎士比亚时期,我们就可以找到对此的论证(正如在 本章开头引用的那句话),很多人性研究者发现:相比于其他人,有些 人对自我的认识更深刻。 这在简·奥斯汀的小说里,遍是那些逐步认识到某种态度或感情是 如何蒙蔽自己本性的人物形象,譬如在《傲慢与偏见》中,当最后从达 西的书信里知道事情的真相后,伊丽莎白·班纳特的内心独白是:“直到 现在,我都对自己一无所知。”回顾整个小说史,许多诸如弗拉基米尔· 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武志红五星推荐!斯坦福大学爆款自我认知课】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本文档由 user 于 2021-04-12 02:28:36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