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 PEAK: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 (美)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 (美)罗伯特·普尔 (Robert Pool) 著 王正林 译 ISBN:978-7-111-55128-7 本书纸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于2016年出版,电 子版由华章分社(北京华章图文信息有限公 司,北京奥维博世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全球范 围内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客服热线:+ 86-10-68995265 客服信箱:service@bbbvip.com 官方网址:www.hzmedia.com.cn 新浪微博 @华章数媒 微信公众号 华章电子书(微信号:hzebook) 目录 {致读者} {赞誉} {推荐序} {作者声明} 引言 天才存在吗 莫扎特的完美音高 “天才”是训练的产物 本书将告诉我们什么 第1章 有目的的练习 史蒂夫的超强记忆力 各领域的杰出人物都靠大量练习 从有目的的练习讲起 有目的的练习的四个特点 遇到瓶颈怎么办 有目的的练习还不够 第2章 大脑的适应能力 伦敦出租车司机的大脑 大脑拥有无限的适应能力 走出舒适区的重要性 练习改变大脑结构 潜能可以被构筑 第3章 心理表征 偶然的盲棋大师 大师比新手强在哪里 心理表征是什么 心理表征有助于找出规律 心理表征有助于解释信息 心理表征有助于组织信息 心理表征有助于制订计划 心理表征有助于高效学习 第4章 黄金标准 从音乐领域开始 最杰出的人,练习时间最长 刻意练习是什么 如何运用刻意练习原则 1万小时法则的错与对 第5章 在工作中运用刻意练习原则 王牌训练计划 让练习变成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用王牌训练方法训练医生 致力于传授知识的传统方法 致力于改进技能的新方法 第6章 在生活中运用刻意练习原则 首先,找位好导师 专注和投入至关重要 没有导师,怎么办 跨越停滞阶段 保持动机 第7章 成为杰出人物的路线图 三位女性象棋大师 第一阶段:产生兴趣 第二阶段:变得认真 第三阶段:全力投入 年龄与适应能力的关系 成年人也可培养出完美音高 第四阶段:开拓创新 第8章 怎样解释天生才华 破解“帕格尼尼奇迹” 破解“莫扎特传奇” 破解“天才跳高运动员的神迹” 破解“自闭症奇才” “缺乏”天生才华的人 训练VS“天才” 换个角度看基因差异 相信天生才华的危险性 第9章 用刻意练习创造全新的世界 用刻意练习原则教物理 刻意练习的前景 创造全新的世界 参考文献和注释 {致读者} 无论是学习小的生活技能,如打球、开 车、弹琴、烹饪, 还是提升关键的工作能力,如写作、销 售、编程、设计, 都离不开大量的练习。 但是,我们通常对练习有很多误解—— 练习就是不断重复吗? 不是。 不断重复只是“天真的练习”,无法带来进 步。 “正确的练习”需要好导师、有目标、有反 馈…… 我现在已经成年了,练习什么都已经晚了 吧? 不是。 无论你是孩子还是成年人,无论你是否 有“天赋”, 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你的梦想都可以实 现。 如果你相信“21天学会C语言”“3天学会弹 钢琴”, 那么本书不适合你。 如果你不满足于自己的能力只是“足够 好”,一直在追求“非常好”, 那么本书就是为你而写的。 放弃一切错误方法,从今天开始“刻意练 习”, 因为这是最强大的,也是唯一正确的学习 方法。 {赞誉} 没有勤奋就没有一切!至于天才,我将其 理解为一种无限的伸展性,也许一个人只要具 备一丁点儿天才,就可以扩展成很大。 ——郎朗(国际著名钢琴家) 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 必须技术过硬。那不是靠讲故事或者喝鸡汤得 来的,关键是“平时的训练”。 ——郎平(中国女排教练) 1万小时定律是有帮助的,但真正实现, 还需要坚持不懈,并练习上很多个周期。 ——比尔·盖茨(微软创始人) 杰出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技巧;这种 技巧,你我都可以掌握。 ——姬十三(分答&在行、果壳网创始人) 比1万小时理论更合理!想要成为任何一 个行业的专家,你都需要刻意练习! ——樊登(樊登读书会创办人) 古人倡导“学而时习之”“知行合一”,就是 要求去实践,学以致用。在我采访过的包括马 云等上百位卓越企业家中,我发现每个人都有 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其中有目的的学 习,在工作和生活中去刻意地练习与实践,都 与本书有深度的契合之处。 ——刘世英(财经作家、总裁读书会发起人) 在中国互联网上流传着一个错误概念:1 万小时定律。它是如此深入人心,然而,它真 的错了!“刻意练习”概念的原创者、心理学家 艾利克森首部中文图书问世,告诉你如何从新 手到卓越专家。 ——阳志平(安人心智科学总监&开智文库出 品人) 最近几年1万小时这个概念非常热门,但 实际1万小时并非是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真 理,有很多的限定条件,大多数人都不知 道,“刻意练习”下的1万小时才有用。但对如 何进行刻意练习,一直缺少系统的阐述,很多 书籍都说得比较简单,而本书就是专注于这个 话题的。刻意练习是一种更高阶的学习方式, 能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果并缩短学 习时间,让你走向通往卓越之路。 ——战隼(知名自媒体“warfalcon”、100天行 动发起人) 把现在的日常事务努力重复1000天,并不 能让你成为专家,只会让你在现状中陷得更 深。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熔铸心血研究 的“刻意练习”原则,让我们刷新了对学习与练 习、知识与技能、1万小时与成功……的认 知。更宝贵的是,书中着力阐释了如何在我们 的工作和生活中实践“刻意练习”,只要加以应 用,必可锻炼出1000天后杰出的自己。 ——赵周(拆书帮创始人) 如何进行高效的学习?我认为需要好的方 法,坚持刻意练习,保证足够的强度,加上有 效的教练为学习提供反馈。这本《刻意练习》 为你提供了有效的指南。 ——秋叶(秋叶PPT创始人、知识型IP训练营 创始人) 对于每一个教育领域,最有益的学习目标 是那些帮助学员创建有效心理表征的目标,这 也是刻意练习方法比传统学习方法有效的地 方。本书以多个真实人物的成长案例阐释了刻 意练习的前景,让人耳目一新。 ——邓斌(书享界发起人) “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阅读《刻意 练习》,你会发现提升努力效果的秘诀,让同 样努力的你走出事倍功半的泥潭。 ——郭成(众阅读书会发起人) 我发现身边的高人,他们有两项高于常人 的本领:一是洞察问题的本领,二是解决问题 的本领。对于大多数人,很努力,却得不到希 望的结果;很多事,有态度,却茫然于拿不出 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在这个社会大发展、信 息大爆炸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能够通过一些碎 片化的信息点迅速构建起有效的知识体系,更 是摆在我们当代人面前一个绕不开的竞争技 能。《刻意练习》和《学习之道》是我们提升 练习效果的不错的两本书籍。 ——王海龙(吴晓波苏州书友会) {推荐序} 在提升自己技能、不断精进的道路上,没 有人能否认练习的作用。但1万小时定律有一 些什么样的问题?作者艾利克森的本意是什 么?人们如何更好地学习? 超越1万小时定律 如何习得专业技能,没有人能否认熟能生 巧的意义。生性懒惰的我们总在寻找借口,试 图回避练习。有一天,畅销书《异类》作者格 拉德威尔告诉你:“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 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 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 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只要练习1万小时,就有了成为领域内领 先者的希望,无论天赋、无论出身。你是不是 怦然心动——平凡的人生终于可以开始逆袭: 立即购买格拉德威尔的图书,并且报名参加各 类1万小时练习小组。 然而,真相是,从来不存在1万小时定 律,它仅仅是畅销书作家对心理科学研究的一 次不太严谨的演绎而已。 1万小时定律,它的来龙去脉是什么?让 我们回到诺奖得主西蒙那里。 1973年,即将在1978年拿到诺贝尔奖的赫 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与合作者威廉”蔡 斯(William Chase)发表了一篇关于国际象棋 大师与新手的比较论文。在这篇论文中,西蒙 他们发现,通过长期训练,虽然工作记忆容量 相差不大,但是国际象棋大师在摆盘、复盘等 实验上都显著强于一级棋手和新手。其中,国 际象棋大师、一级棋手、新手三类人能记忆的 组块分别是:7.7、5.7与5.3。 西蒙在文中首次提出专业技能习得的十年 定律(10years rule),西蒙推测,国际象棋大 师能够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存储5万~10万个棋局 组块,获得这些专业知识大概需要10年。 这就是西蒙的十年定律。当时间来到1976 年,一位瑞典心理学家移民美国,他就是本书 作者艾利克森。艾利克森参考西蒙论文的十年 定律,两人在国际象棋的专业技能习得领域再 次合作发表论文。 随着西蒙老去,艾利克森在专业技能习得 领域积累的证据越来越多。1993年,他发表论 文,阐释了对一个音乐学院三组学生的研究结 果。这就是被格拉德威尔引用,以演绎出1万 小时定律的实验。 把学院学习小提琴演奏的学生分成三个 组。第一组是学生中的明星人物,具有成为世 界级小提琴演奏家的潜力,第二组的学生只被 大家认为“比较优秀”,第三组学生的小提琴演 奏水平被认为永远不可能达到专业水准,他们 将来的目标只是成为一名公立学校的音乐教 师……实际上,到20岁的时候,这些卓越的演 奏者已经练习了1万小时,与这些卓越者相 比,那些比较优秀的学生练习的时间是8000小 时,而那些未来的音乐教师练习的时间只有 4000小时。 有趣的是,格拉德威尔丝毫没有提及西蒙 的贡献,是故意忽视还是真的没有读到?从论 文标题到实际内容,艾利克森的研究报告强调 的也仅仅是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而 已,而非1万小时这个魔术数字。心理科学史 上从来不存在一个所谓的1万小时定律。2012 年10月,艾利克森在捍卫刻意练习观念时,提 到了格拉德威尔的演绎,这一错误的演绎使得 自己的研究经常被当作一个稻草人,遭受心理 学界的批评。对于格拉德威尔没有提及刻意练 习,他也略有微词。 1万小时定律究竟有哪些问题呢? 首先,不同专业领域的技能习得时间与练 习时间并不存在一个1万小时的最低阈值。例 如,优秀专业演员的专业技能习得往往是3500 小时;记忆类专家技能的习得也并不需要1万 小时,而是数百小时。 Hacker News网站的读者们已经整理出的 证据表明,不少互联网公司创始人专业技能的 习得同样不是1万小时。在本书中,艾利克森 使用的数据也非1万小时定律,从事音乐教育 的学生在18岁之前,花在小提琴上的训练时间 平均为3420小时,而优异的小提琴学生平均练 习了5301小时,最杰出的小提琴学生则平均练 习
刻意练习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