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乱 [英]蒂姆·哈福德 著 侯奕茜 译 中信出版社 目录 推荐序1 推荐序2 前言 第一章 创造力 第二章 团队合作 第三章 办公环境 第四章 即兴创作 第五章 出奇制胜 第六章 监管机制 第七章 自动化 第八章 适应能力 第九章 生活 致谢 版权页 献给掌控混乱的大师 斯特拉、阿芙丽卡和赫比 推荐序1 混乱——应对复杂世界反向创造力 罗振宇(罗辑思维创始人) 崇尚秩序,热爱整洁,偏爱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对大部分人来说,就 像一种根植于内心的本能,因为这通常意味着情势尽在掌控。受这 种“本能”驱使,我们从来没有质疑过秩序带给我们的好处,以及混乱带 给我们的麻烦。 很多读者热衷“断舍离”的生活方式,迷恋整理术的方法技巧,秩序让生 活更舒适高效;还有的读者执着钻研自控力、专注力、刻意练习、思维 导图,试图建立一种思考和学习习惯上的秩序。 不得不承认这些东西的确有用,很多年轻人都相信并执行着。然而我们 这座迷恋秩序的认知“大厦”,在我看完《混乱》这本书的时候轰然倒塌 了。为什么“常识”也要被质疑?因为人类几乎所有的常识,都成型于工 业时代,而今天的世界已经远超任何一个人可以理解的范围。 《混乱》的作者蒂姆·哈福德是著名的“卧底经济学家”,他2016年在罗 辑思维上架过一套《卧底经济学》,这本书全球累计销量已经超过150 万册。蒂姆这次奉上的《混乱》是一本跨界之作,书中用大量的经济 学、心理学、社会学、神经科学等十几个专业领域的前沿研究和实验, 以及各种真人真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问题:我们小看了混乱。蒂姆认 为,这种对混乱的忽视和本能拒绝,让我们远离了这个时代最需要和最 珍贵的品质:创造力、应变力、适应力。我一口气读下来,有一种大开 眼界的感觉。 比如以下: •注意力无法集中的人其实更有潜力利用突发情况,不少人认为抗干扰 能力弱是缺点,但事实上,这样的人更具有创造力。 •顶尖的科学家总是在不停改变自己的研究课题,因为如果科学家想不 断发表重量级的论文,就要探索更多新领域。多任务同时工作,可以相 互影响和促进,在一项任务中获取的知识可以运用到另一项中。 •我们都觉得随性会损害工作效率,比如文件夹不整理效率低,邮件不 分类效率低,不制订工作计划效率低。实际上,这是一种普遍的误解, 研究发现,循规蹈矩的生活效率更低。 •把文档分类整理纯属浪费时间。因为花很多时间分类整理,保留的很 可能是一大堆将来根本就不会用到的文档,而且因为整理花了心思,还 舍不得扔。其实文件多了,最好的办法就是随手堆在桌子上,用什么拿 什么,用完再放在一堆的最上面。这个办法能自动保证最常用的文件在 最上面。 •无聊是创意的天敌,警惕则是创意的朋友。怎样才能让自己保持警 醒?方法就是给自己制造意外,让自己对眼前的局面失去控制,这样你 才能仔细观察这一局面,看清它的细节,然后找到出口。 •认知多样性是提升创造力的秘方,在团队决策时,为了维持团队和 谐,成员会倾向于和团队观点保持一致,不愿提出有争议的观点,这可 能导致错误决定,因为谁都懒得进行批判性思考,都试图做个老好人。 •在面对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时,聪明绝顶的人可能束手无策,而新鲜 血液的注入则可能帮我们打破僵局。 书中提到的故事不只关乎多样性,还揭示了我们对多样性的态度和反 应。今天,无论是公司、组织、市场还是个人,都在不断享受着井然有 序为生活带来的便利和短期利益,却没有注意到,它同时也为这些体系 埋下了脆弱易毁的种子。 在很多人看来,多样性意味着“失控”——让一千种花朵自由绽放,任何 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谁喜欢这样呢?还是让我们稳妥一些吧,把杂草除 掉,种上自己喜欢的花朵,这样会显得更美观、更整洁。但是,消除了 多样性,无论对于生物系统,还是社会、文化,或者市场而言,都是一 场灾难。 强调单一的文化认同关闭了学习的大门,也削弱了人类社会的适应力。 任何系统,包括生物、经济或社会,如果变得如此单一,也会变得僵 化、难以自我进化;如果某一系统,在结构上鄙视、限制实验,不允许 差异和多样性的存在,并消除了这一创新的原材料,从长期来看,将注 定灭亡。要记住,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是高度多元化的。 蒂姆之所以用一整本书来告诉我们混乱的魔力,是因为我们的确对此知 之甚少,但绝不是说混乱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药,我们只是需要走出 内心的“舒适区”,身处混乱,拥抱混乱,发现它赐予我们的独特魔法。 我的好朋友万维钢说:“作为一个人,身处这个充满机械化、标准化、 规则化的现代世界之中,你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一个什么样的选择?具 体来说,就是你是选择循规蹈矩,还是选择自由独立。整洁的背后是循 规蹈矩,是把人机械化;混乱的背后是自由独立,是让人更像人。”这 个说法点透了《混乱》的本质。 一味追求秩序往往会丧失创新能力。混乱不是用来消除的,而是可利用 的创新资源。混乱的本质是其他方向的秩序,只不过你没有理解那个秩 序。总有一些秩序在我们视野之外,你没理解它所以觉得是混乱。有自 己独特秩序的混乱,其实你根本消除不了,只能善加利用。 相信通过这本书,大家可以学到一种应对复杂世界的反向思考能力,这 种能力可以帮助我们“灰度认知”、清醒思考,同时“重装”了一套掌控失 控局面的操作系统,这套系统可以让我们从乱中获益,明智行动。 推荐序2 “混乱”的背后是自由独立,是让人更像人 万维钢(科学作家) 我们都迷恋整洁有序。我们相信整理术、收纳方法、日程表和任务清单 会给我们带来整齐的办公桌、清爽的生活环境,以及明确的成功方向。 但是,你因此更成功了吗?答案并不像我们用直觉推断出的那样。 蒂姆·哈福德——狂销150万册的《卧底经济学》的作者,他的新书《混 乱》告诉我们:学会拥抱混乱,才能激发真正的创造力;不去努力计划 成功,会更成功。 这本书的英文版在2016年一上市就大获好评,特别是著名经济学家、也 可能是目前世界上读书最多的人之一泰勒·科文说,这是蒂姆最好也是 最深刻的一本书。作为蒂姆作品的忠实读者,我也在英文版出版后的第 一时间看完了该书,我对这个评价深有同感。 表面上看,《混乱》是在讲一个问题,那就是混乱常常被人们忽略。但 仔细读下来,你就会发现它是在用百科全书的方式提供给人类一种认识 世界的反向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是发散的,是深藏不露的,常识主导下 的传统观念都被《混乱》一一颠覆了。 下面,我们来看看《混乱》都讲了什么。 如果只看书名,这本书大概说的是,如果一个人桌子上的物品摆放整 齐,文档归类整理,生活井井有条,他可能就没有什么创造力。反过来 说,大人物的桌面一向都很混乱,似乎混乱和邋遢的风格更能激发创造 力,做事反而可能更有效率。这点认识,我25年前就有。这可配不 上“深刻”二字。蒂姆到底说了什么“深刻”的东西呢? 过去这十几年,关于做事的学问,各种研究、文章和书籍等的主流思 想,都是在强调笨功夫。比如下面这些思想:专注力、自控力、习惯的 力量、任务列表工作法、极简式生活…… 这些思想都很好,但是你也不得不承认,它们都有点机械化的特征,似 乎比较适合做“学习”和“执行任务”之类的事情。那些大师级的艺术家和 科学家,乃至任何一个领域的决策者,在以上这些功夫之外,肯定还有 一点别的东西。 蒂姆这本书,关注的就是这点“别的东西”。这个“别的东西”背后的哲 学,可就完全不一样了,但是它并不神秘,也是可以研究、可以学习 的,这就是我们一定要读一读这本书的原因所在。 2014年,伦敦地铁工人爆发了一次大罢工,导致全城270个地铁站关闭 了171个,大部分乘客都使用了跟平时不一样的乘车路线上班。有意思 的是,罢工结束之后,并不是所有人都恢复了原有的上班路线。大约有 5%的乘客继续留在了新发现的路线上!换句话说,因为这次罢工的震 动,反而给了这些人一个发现更好路线的机会。蒂姆把这种震动叫 作“任意的震动”(arbitrary shock)——没有精心布局,没有特定方向, 就这么随机地、简单粗暴地给你震动一下。这对你来说可能就是一个非 常好的创新机会。 “任意的震动”是什么呢?就是你在这个山头已经到了最高点,去无可去 了,这时候来个震动,把你震到另外一个地方。运气不好的话你可能去 了一处谷底,运气好的话也许你就被震到了一座更高的山的山脚下。如 果你已经练得特别善于爬山,这不就是个特别好的机会吗?所以分心也 好,任意的震动也罢,其实就是给创造过程来一点不确定性。而真正的 创新者,不但不怕不确定性,还时刻欢迎甚至主动增加一点不确定性。 为了不分心,我们总在按照轻重缓急为自己罗列工作计划,但往往计划 赶不上变化。为此,蒂姆总结了一套“多项目工作法”,结果反而更高 效,而且他本人就是这么做的。 你应该同时有好几个不同的项目在进行,比如几个科研项目、几个写作 项目,甚至包括几项家务。每个项目有自己的存档处,有什么新想法就 加进去,哪个项目能做就做,暂时不能做就放着。哪壶开了提哪壶。 如果你是一个企业的首席执行官,想要开发凝聚力的话,我可以给你提 供一个方案。首先,你应该把员工分成若干个小团队,每个团队中的人 具有天然的相似性:都是一个大学毕业的,都是一个地方的老乡,都是 爱在Linux平台用VIM编辑器写程序的程序员。其次,你应该让各个团 队在公司内部展开竞争。“上海帮”的存在,会给“北京帮”带来更大的工 作干劲。最后,你应该时不时搞一个全公司范围内的集体行动——不是 出去吃喝玩乐,而是共同解决一个大问题。这样在各个小团队的凝聚力 之外,你还可以收获全公司的凝聚力。 数学家不需要什么小团队的长期合作,见面就可以立即讨论数学问题, 你是什么性格我根本不在乎,工作完成,“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 地来,不带走一片云彩”。更重要的是,对数学家来说,你的想法跟我 越不一样,咱俩就越有合作价值。创造性是任意的震动,是不同想法的 连接。如果长期厮混在一起,一个人想什么另一个人马上知道,那还有 什么可合作的? 有一种队伍讲求多样性,追求所谓“搭桥式的社会资本”(bridging social capital),就如同数学家之间互相合作。这种队伍适合没有固定套路、 要求集思广益、讲究创造性的工作——一个外来的新鲜思想更可贵,人 们想要的是灵感刺激。对这种队伍来说,凝聚力反而有害。工作中“统 一思想”不是一句很好的格言。好的格言应该是“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 之谔谔”!清华老校长梅贻琦有句名言,大意是说大学之所以叫大学, 不是因为里面有大楼,而是因为里面有大师。大师并不需要漂亮的大 楼。近代大学里产生了最多创新成果、培养了最多大师的一个大楼,应 该是麻省理工学院20号楼了。这个楼除了面积大,基本上没有什么设 计。 所谓促进创新的办公室,其实无非两点:一是它在设计上要能促进不同 部门的交流,二是它要给员工充分的自主权。自主权比交流机会更重 要。如果员工对办公环境没有自主权
混乱:如何成为失控时代的掌控者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本文档由 user 于 2021-04-11 11:52:23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