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COPYRIGHT 书名:1分钟沟通课 作者:【日】鱼住理英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时代华语 出版时间:2019年1月 ISBN:9787547313831 本书由北京时代华语国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授权得到APP电子版制 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前言 沟通力=表达力+倾听力,只需“短短1分钟”,沟通力就是获得大提升 大家好,我是电视台主持人鱼住理英。 在各位的关照下,我出版的第一本书《会话教科书》在日本销量已 超15万册,成为畅销书,在此我向大家表示由衷的感谢。 《会话教科书》出版以来,我获得了更多的演讲机会,各种企业、 机构纷纷邀请我做有关会话技巧的演讲。 有许多听众在会上提出了这样的诉求:“希望演讲增加倾听术的相 关知识。”“我想掌握绝佳的倾听技巧。”我切实地感受到:“原来大家对‘ 会话的倾听方法’也感到苦恼。” 大家的身边有没有下面这种人呢? 虽然对方不是坏人,但与之谈话有时会感到不愉快和烦躁 尽管对方工作能力强,但在人群中却没有威望,得不到提拔 对方头脑灵活又是美女/帅哥,但异性缘却不好,朋友也很少 也许有些读者自己就有这样的烦恼。 相反,还有一部分人明明没什么突出的优点,却招人喜欢、受人欢 迎,工作也顺风顺水。 导致差异的原因是因为有的人会倾听而有的人则不会。 具备倾听力的人,大家愿意聚集在他身边,他也能获得自己想要的 信息。 当你的人际关系变得协调,工作也更容易顺利进行。 当然,你也会变得有人缘! 总之,掌握倾听力,人生就会豁然开朗。“倾听”和“表达”同样重要 ,有时甚至更加重要。 即便不给出打动对方的回答、不磨练谈话技能,只要你遵循本书的 方法,“马上”就能掌握倾听力。 提升倾听力,只需短短1分钟。提升倾听力,沟通力也能获得提升 。 任何人都渴望他人的倾听 在与朋友和同事相处时,你倾向于做“说话者”,还是做“倾听者”呢 ? 在我看来,几乎所有人都是“希望他人能听说话”。 每个人都想表现自我,传达自己的想法。 虽然有些人“沉默寡言”“不善言辞”,但这类人往往是“不擅长语言 表达”,而不是自己不想说话。 有证据可以证明这一点。当不善言辞的人谈及自己擅长的话题,如 业余爱好、工作成果或者旅行趣事的,也会一下子变成话唠。还有些人 虽然平时不苟言笑,一喝酒就会放飞自我,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口若悬河 、滔滔不绝。 要知道,不论多么不爱讲话的人,也一定有他“想说的话”。 因此,专心致志地倾听他人的话语,就是对其核心欲求的回应。 同时这也是“接受对方”“对其传达好意”的表现。这样一来对方就会 对我们产生信任,也利于我们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倾听力在职场能助你工作顺利进行。倾听力在生活中,能让你收获 他人的好感,让对方产生“这个人好厉害”“想与他多聊聊”的想法。 认真听他人说话的人会获得大家的喜爱,也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与之 交往联系。 ◎磨练“倾听力”,人生将变得异常顺遂! ☆理英朋友的故事 我的朋友小A,是一个文静、寡言、不会积极主动找话题的人。 可是,小A身边的每个人都说:“面对小A,我总能说出好多好多话 。” 小A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通常只是微笑着听他人说话,恰当地附 和,如果对方寻求他的意见,他也会给出自己的答案,但更多的时候小 A还是在扮演“听众”的角色,不怎么谈自己的事情。 小A的身边总是聚集着许多人。 我想,这是因为周围的人觉得“这个人愿意听我说话”的缘故。 朋友圈里的高人气有时也会给小A造成困惑。 但与此同时,小A享受着被人环绕的快乐,拥有许多朋友。 在沟通当中,“倾听”绝对比“说话”划算。 因为“善于倾听”的人一定可以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提升沟通力的三大要素 那么,如何才能掌握可运用在职场和日常会话的“沟通力”呢? 我们的目标是“提高整体沟通水平”,可如果一味追求“这个时候要 这样应对”的具体方法,并不能得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书中探讨的方法的最大优点是选取任何时候任何人都能做到的要点 。并将声音表达方式对沟通的影响纳入其中,可以说是本书的特色内容 。 本书将沟通力提升方法分为“附和”“态度和动作”“提问能力”三大要 点,共总结出50条秘诀。 1.附和 谈话气氛的活跃与否由“附和”决定,附和很重要。 如果你的附和差劲,对方就会失去“想说话的心情”。“善于倾听”的 秘密就藏在附和之中。 话虽如此,没有人教我们高明的附和方法,这就导致在日常沟通中 惹人不快的“不恰当的附和”频频发生。 我将在本书中完全公开我的附和技巧。 只要实际运用这些技巧,你就能摇身一变,变成“善于倾听”的人。 2.态度和动作 听他人说话的时候,“态度和动作”有时比语言更重要,英语将“态 度和动作”称为“Non-verbal”,即“非语言”。态度和动作传递的信息有时 比你说得还多。 不论给出多么完美的回答、做出多么完美的附和,如果“谈话间与 对方连一次眼神交流都没有”,那也只能事倍功半。 很多时候,我们本人还没有察觉,就已经通过态度和动作让对方感 到不愉快。 可是,我们没有能获取这些知识的地方,即便有人传授,讲的也不 过是“不失礼的态度”等礼仪知识。 在本书中,我将为大家详尽介绍我从实践中学到的“态度和动作”。 只需稍加留意,就可以大幅提升他人对我们的好感度。 3.提问能力 “提问”是谈话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巧妙的提问”可以让谈话的气氛 变得活跃,让我们能从对方那里获得更多信息。 话虽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提问”并不怎么留意,常常会提 出“模糊不清的问题”,或是偏离对方期望的“离题的问题”。 如果我们精进自己的“提问力”,提出“好问题”,我们的谈话就可以 飞跃式地深入下去。 ◎你是否因为无意识的“态度和动作”让对方感到不愉快? 起初我也是“不擅倾听的人”——某次音乐节目的失败经历 我是在成为电视台主持人之后,才意识到“倾听”的重要性。 大家或许认为主持人是“会话方式”的专家,其实主持人这个职业对 “倾听”能力也是有要求的。 除了朗读准备好的稿件,电视台主持人还需担任节目和活动主持人 等工作,而且经常需要对名人或运动员进行采访,工作当中常常需要“ 倾听”他人。 尽管我已经对“谈话技能”进行了充分的学习,却没有人教我“倾听 技巧”。没有上司在节目现场对我进行指导,我只能一点一点积累经验 ,自主学习。 ◎你有没有提出过“模糊不清的问题”“跑偏的问题”,让对方感 到为难? ☆理英的失败经历 这件事发生在我进入广播电视台、成为主持人的第二年。 在某档直播音乐节目中,我需要对超人气摇滚乐团的主唱做采访。 节目的安排是在乐团表演之前与乐团谈一谈他们的新歌。采访时间 是2分钟左右。 缺乏经验的我在节目中突然开口道:“这次的新歌是在伦敦录制的 ,对吗?” “啊,对,是的。” “……” 完了,彻底失败。 为了让节目和谈话的气氛活跃,我必须让“乐团成员”说出“我们在 伦敦录制了新歌”这句话。 采访只有两分钟的时间,这段时间里对方说的话决定了节目的成败 。而我却在一开始把“答案”说了出来,采访也就无法进行了。 这位主唱人很好,一直对我报以微笑,但整个节目中我们几乎没怎 么说话,乐团就开始表演歌曲。 后来我被节目制作人痛批,这段采访还遭到了杂志周刊的批评: “鱼住理英的采访糟透了!” 简直是祸不单行。 干劲十足却“说得太多导致失败” 除了“率先说出答案导致失败”这一点之外,还有一种不同的情况, 就是“说得太多导致失败”。 ☆理英的失败经历 我曾在日本电视节目《所先生的惊奇发现》中长期担任助理主持。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我去那个节目第一天的经历。 这件事发生在我工作后的第二年。 那天我合作的对象是所乔治这样的大明星。想到这一点,我在主持 人所乔治先生的面前表现得非常紧张。 我想到:“这是大家第一次面谈,我必须拼命讲话,讲得越多越好 ,让所先生看到我的干劲。”于是我开始不停地说话。 谈到最后,我说:“所先生,今后我就要与您一起工作了,希望您 给我一些建议。” 所先生沉默了差不多5秒钟,说了这样一句话:“这个嘛,不要说话 。” 我猛然醒悟。是啊,这是以所先生为中心的节目,如果他在节目中 不说话,节目也就没有意义了。 我这才明白,我不可以抢风头说太多话。 后来,节目开播之后,我将流程引导工作贯彻到底,所先生则充分 发挥他的独特魅力,活跃地表现自我。有什么意见他也会明确地提出来 。 尽管这么说有点自夸的意味,虽然和所先生第一次见面时我的表现 很失败,但在之后的日子里,我取得了所先生的信赖。 像这样的失败我经历过很多次,现在想来,正因有这么多失败的经 历,才帮我磨炼出提升沟通力的技巧。 如果我从一开始就精于此道,也不会琢磨研究这项技术了。 “倾听”帮你收获好人生 没有人教过我任何关于“倾听术”的知识,当然“会话术”也是如此。 学校自然不会教,企业培训一般也没有这项内容。 一般情况下,只有电话接线员、心理咨询师会强调“倾听”的重要性 。但是这些培训课程教的是专业的倾听方法,这与可用于“日常会话”的 倾听术不太一样。 提升沟通力的倾听术 与“会话方法”一样,要掌握倾听术,就必须有可以学习“怎样听”“ 听什么”的地方。 正因如此,我才写下了这本书。 从前你只是没有意识到“倾听”的力量,也没有途径学习这项技能, 其实每个人都能掌握它。 或许有人会说:“我比较认生,没办法自如地与人聊天……”“听他 人讲话让我很苦恼。” 但我想对这些人说,其实只需一点技巧和思想准备,你就可以给对 方留下好印象。 如果对方觉得“和这个人聊天很开心!”那么你们双方的关系一定会 向好的方向发展。 “倾听”可以让你的沟通力获得提升,让你的世界变得宽广,人生更 加丰富。 那么,让我们一起开始学习吧! ◎只需一点技巧,任何人都能简单掌握“倾听力”。 序章 会倾听,才算真的会沟通 会倾听的人,更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倾听”这个简单的词涵盖许许多多的内容。 心理学界的“倾听”包含深入关注对方话语的技巧。咨询师通过这种 方法,挖掘对方的谈话内容,探究他的心理状态。 新闻工作者和记者则会通过“倾听”来一针见血地抓住事件的核心。 即便他们面对的是对方“不想被询问的事情”“不想回答的内容”,让对方 怒火中烧,他们也会步步紧逼。其中有些人会使用高级的技巧,故意惹 对方发怒,从而引出对方的心里话。 在本书提到的方法中,既不涉及这种高专业性的内容,也没有高度 的技巧。我的目标是为大家提供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简单 方法。 我们既不是记者,也不是咨询师,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打造轻松 、愉快的沟通氛围可以说至关重要,这样做可以让我们获得对方的好感 ,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 让对方感到“今天的谈话感觉不错,我很愉快”“我想再次与他见面 谈话”。 这种方法或许比较简单、传统,但它是普通大众最容易运用的方法 。 我认为“倾听是给对方的款待”。 通过倾听,我们能从对方口中探听出
1分钟沟通课
心理学 >
人际沟通 >
人际沟通 >
文档预览
159 页
0 下载
621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本文档由 user 于 2021-04-11 09:02:09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