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资源网 http://pdf.018zy.com 爱书网 http://www.aibook01.com 第一等人 一个江南家族的兴衰浮沉 宋华丽 著 pdf资源网 http://pdf.018zy.com 爱书网 http://www.aibook01.com 版权信息 书名:第一等人:一个江南家族的兴衰浮沉 作者:宋华丽 书号:978-7-5411-5030-2 版权: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pdf资源网 http://pdf.018zy.com 爱书网 http://www.aibook01.com 目录 写在前面 《第一等人》序 第一章 江南 1 龙江村 2 游学 3 科举之梯 4 朝廷 5 侯氏家塾 第二章 末世 1 初入官场 2 为家乡代言 3 江西提学官 4 家族 5 山雨欲来 6 漕粮永折 pdf资源网 http://pdf.018zy.com 爱书网 http://www.aibook01.com 7 嘉湖兵备道 第三章 亡国 1 勤王 2 弘光朝廷 3 江南巨变 4 抉择 5 失控 6 守城 7 绝境 第四章 遗民 1 劫后余生 2 怀念 3 寡妇 4 籍没令 5 暗流 6 流行病 7 波澜再起 8 横祸 第五章 不息 pdf资源网 http://pdf.018zy.com 爱书网 http://www.aibook01.com 1 覆巢 2 回归 3 文脉 4 再见明月堂 5 身后名 主要参考文献 一、原始文献 二、近人论著 侯氏家族世系简表 后记 pdf资源网 http://pdf.018zy.com 爱书网 http://www.aibook01.com 写在前面 赵世瑜 本书作者宋华丽是我的学生,她读了硕士之后没有选择继续深造, 而是去了出版社工作,一直至今。但是,她没有放弃曾经学过的专业, 在翻译出版了美国学者邓尔麟的《嘉定忠臣》一书后,又在业余撰写了 这部关于明清之际嘉定侯氏家族的书。尽管这部20多万字的书更适合于 大众阅读,但想到我认识的另一些年轻人,读了博士,甚至也在高校从 事教学科研工作,但就是写不出东西来,10年也见不到出书,感慨是很 多的。 我曾经对自己的学生和一些比较熟悉的年轻人直言不讳地说过:“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读博士,也不是每个读了博士的人都适合做研究。” 有些人非常聪明,甚至长袖善舞,在政府部门或者公司里面一定会有远 大前程,但做学者就未必能够成功。看起来做个成功的文科学者除了文 字功夫外,需要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但在我看来,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来源于批判精神,而批判精神则来自做人的风骨。 所以我鼓励我的学生去做编辑,去做中学教师,去公司或者新媒体 ,总之做适合他们的工作,他们的长处也许就会发挥得淋漓尽致,也许 就会很快实现他们的梦想。相反,如果他们选择了做学者,我就会用学 者的标准要求他们,比如,在给他们的著作写序时,主要是挑毛病,而 不是写好话。 之所以说本书适合于大众阅读,并不是说本书没有学术性,因为作 者毕竟受过专业训练,利用了大量文献,比如地方志、侯峒曾的文集, 等等,而是说本书的叙事方式,不是在书中征引大量原始材料,讨论那 些在专业上最为前沿的问题。此外,又根据这些原始材料,进行合理的 想象和发挥。这种叙事风格很类似朱东润先生的传记文学,读过《张居 pdf资源网 http://pdf.018zy.com 爱书网 http://www.aibook01.com 正大传》和《陈子龙及其时代》的读者一定熟悉这种传统。这种作品与 历史文学作品不同,因为后者允许大量虚构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存在,尽 管不同作者虚构的程度可以有很大的不同,从姚雪垠的《李自成》、高 阳的清宫历史作品,到二月河关于康熙、雍正的作品和熊召政关于张居 正的作品,尺度的把握是很不同的。 尽管这些作者的作品受到广泛欢迎和高度评价,他们也尽可能地利 用相关史料,甚至金庸在撰写武侠作品之余也会写一点史事考辨,但受 没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在利用史料、发挥想象和体现史观等方面的分寸感 上,还是会有一些分别的。最最重要的一点,无论这些历史文学作品是 围绕一个人物还是围绕一个事件,撇开那些虚构的部分不说,大体上超 越不了现有的历史学界看法的限制,或者说是受到了固有的历史结论的 制约。所以不管这些作品多有可读性,张居正还是我们已经知道的那个 张居正,康熙也是我们已经熟悉的康熙。倒是在史实上最不靠谱的金庸 武侠——说它不靠谱是因为没人将其定位为历史小说——从《碧血剑》 和“射雕三部曲”到《鹿鼎记》,作者的历史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不知武 侠的读者诸公有无同感。 但是,由受历史学专业训练的作者撰写的大众读物,虽然亦复不少 ,但却没有上述历史文学作品那么大的影响力,即使是脍炙人口的史景 迁的作品,译成中文出版后也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我自己年轻时也写 过几本通俗的历史读物,有的还印过好几版,印数累计数万,但我知道 ,那些书写得也不能算好。如果要休闲解闷,还是去看文学作品。有的 历史小说写得好的,真让我拍案叫绝,有时还能把我感动得泪水稀里哗 啦。至于里面的历史,只要看得出作者下了功夫,真是读了些书,分寸 尺度拿捏得较准,也就不会吹毛求疵了。而历史学者写的大众读物,再 怎么放下身架,还是有个架子端在那里,比如作者想借书中人物之口骂 骂当世,发泄一下胸中戾气,但没有史料证据,就不敢瞎编;但小说家 揆诸情理,一段话编就编了,直教读者感到酣畅淋漓。 作为一个喜读小说又常与大众传媒打交道的职业历史学者,不得不 常常思考这个问题:历史文学作品毕竟以虚构为主,写得再感人,也不 能满足那些希望了解历史真实的读者;通俗历史作品虽然于史有征,但 一不小心就写得面目可憎,让人不堪卒读。过去常常感叹缺少文学和史 学水平都高的作者,但回顾历史好像从未出现过这样的人,因此答案应 该不在这里。 一部作品的好坏,取决于是否感人。但文学作品和历史作品感人的 pdf资源网 http://pdf.018zy.com 爱书网 http://www.aibook01.com 方式不同。文学作品由于可以虚构,作者希望传达的理想追求、真情实 感,都可以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表达出来,即使是描写、刻画人性 之恶,也是为了传递善和美的信息。许多时候,读者明知作者所写在现 实生活中难以寻觅,甚至有“意淫”之嫌,比如美国好莱坞电影或中国武 侠小说中的快意恩仇、邪不胜正或大圆满结局,即如近日上映的墨西哥 动画片《寻梦环游记》,虽观众、读者明知虚幻,但还是会血脉偾张或 者动情洒泪。所以好的文学作品必须是“好人”写出来的,哪怕写出来的 都是阴暗面,也因为这种好的追求而得到理解同情。 但历史作品的感人不同。我们有时会半开玩笑地说,一个好的历史 学家往往是个“坏人”,“好人”往往是坏的历史学家。这听起来有点耸人 听闻,但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历史学是把求真放在第一位的,求善和求 美要退居次席。人太“好”或太善良,往往容易相信,但好的历史学家的 重要品质,恰恰在于怀疑。历史上留下来浩如烟海的文献,特别是官修 正史和文人士大夫的作品,在真实的外面,不知包了多少层外衣,就像 打官司的双方,申辩中如果都是真话,就不会打官司了,尤其就不需要 法官。如果再加上双方的律师和证人,迷雾又不知增加了凡几。许多历 史学家,看到史料往往是拿来就用的,特别是习惯于将有利的材料大用 特用,而将于己不利的材料弃若敝屣。另一些历史学家,依据小心求证 的求真原则,往往直言不讳,即如鲁迅文章中所说,在庆贺小孩出生的 场合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被在场的亲友贺客视为寇仇。我们经常不 小心指出人家的祖先在历史上的显赫地位或光荣历史是后人编造出来的 ,结果人家脸色肯定就不会好看,至少不会像之前那般热情。 所以,历史学家或专业人士为大众读者写的历史作品,如果要想感 人或者引起读者的心理共鸣,不能盲目地效法文学那条路,靠美文啊, 想象啊,等等,或许效果比读学术著作好一点,但绝不会成功,因为有 那条“言必有据”的职业规训框在那里。我们要走的,是那种“拨开迷雾 见青天”的路数。故事的结局,也许未必讨喜,但却是沙里淘金找出的 真实。就像是考古,在挖祖坟这一点上,和盗墓也差不多,按照过去的 说法,这大概也有损阴德,但区别在于,后者只是贪图钱财,而前者披 星戴月,剥茧抽丝,寻找的是以前谁也不曾知晓的真相,这也正是现在 那些号称“国宝档案”的“揭秘”类节目收视率很高的缘由所在。写这种书 ,当然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祖师爷赏的这碗饭也才不算白吃。所以夸 张点说,好的历史作品必须是“坏人”写出来的。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一般来说,对于书中的主人公,作者往往 pdf资源网 http://pdf.018zy.com 爱书网 http://www.aibook01.com 会带有正面的态度,往高了说不乏溢美之词,往低了说也会一表同情, 我自己年轻时的类似作品,也犯有同样的毛病,其主要原因,是我们所 依据的材料,大多是本人和其家人、门生、故旧留下来的,好话自然居 多,我们又缺乏对材料的批判精神,故而往往有欠客观。更多的时候, 是我们的史观有局限,甚至落后和偏狭,导致我们的描述跳不出旧套路 的窠臼。 明清之际的史事是人们津津乐道的题材,其人物之形形色色,命运 多舛,其事件之千头万绪,波澜壮阔,早已令人扼腕叹息。但也正因此 ,当时留下的材料也极其多样和复杂,甚至真伪难辨。又由于满汉关系 经过清初抗清斗争和辛亥革命时期的“排满”浪潮变得十分扭曲,如何看 待明末的东林党、复社等“清流”及其人物,如何评价清兵入关及下江南 后的种种行为,如何看待忠节和遗民,等等多端,在学术界和社会各界 都有不同认识,狭隘民族主义情绪也依然严重,甚至许多基本事实都没 搞清楚。何况书中还涉及晚明的一些制度变革(如折漕),即便在明清 经济史学界,也是需要讨论的大问题,哪里是可以随意置喙的呢?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前,才给几位朋友写苏州吴江的书写了一篇序言,既让我想起在 太湖岸边奔波考察的情景,也让我在这个“江南三月,正是草长莺飞的 时节”,起了再游江南的念头。 本书中有一段描写侯氏父子游杭州城外九溪十八涧的文字: 黄昏时分,他们骑马到山下,在向导的引领下,沿着崎岖 的山路徒步前行。远处群峰高耸,薄雾笼罩,近处枫林染霜, 翠竹摇曳。淡紫色的晚霞消散了,天色渐暗,周围的一切变得 模糊起来。他们循着溪边的小径蜿蜒而上,耳边的水流声越来 越大。他们行至山涧深处,眼前赫然冒出一片瀑布群。暮色中 ,瀑布飞流直下,如一条条银色的蛟龙从天而降。他们的耳边 ,只剩下瀑布的呼啸;他们的眼前,只剩下狂舞的银龙。一瞬 间,整个天地似乎只为他们存在。 读至此,让我忆起11岁那年,第一次来到杭州。那时不知发了什么 疯,突然起意要去江西余江县的五七干校探望父母,于是
第一等人
文学 >
文学 >
文学 >
文档预览
321 页
0 下载
1005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本文档由 user 于 2021-04-13 06:01:54上传分享